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09:5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后者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定商。这里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在教学中,我增加了一道计算题“26÷4=□……□”的训练,让学生把操作与计算统一起来,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形成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为: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针对我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把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结合咱们的五趣课道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应用方法,拓展延伸”三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环节。(大约用时10分钟)

上课伊始,我拿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跃跃欲试,都想见识我的魔法。结果,正如我所说的,不管学生说第几号气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出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在学生欲罢不能时,我问:“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情绪激昂,“想”字脱口而出。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我话锋一转,其实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等学了新知识后,我们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大约用时18分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将这一环节教学分为了四个层次: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为联欢会摆花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组织者并思考“10盆花”该怎样摆成5组,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接着,我出示竖式,学习笔算表内除法。在竖式中,重点让学生说说“10-10=0”说明了什么?旨在强调,10盆花全部摆完,没有多余,在新知的生长点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习新知“余数”埋下了伏笔。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课本上的例2,即“在联欢会上需要你为会场布置鲜花,如果有23盆花,每组最多摆5盆,你会怎么摆?你能摆几组呢?”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用23根小棒代替花盆,摆一摆,实际动手操作一下,并交流各自不同的摆法。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在黑板上画过自己小组的摆法后,对每种摆法中最后剩的盆树进行追问:“这剩下花盆怎么和其他组的不一样多呢?你能让每组花盆一样多吗?”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摆,所以这些花盆不能每组正好一样多,这个剩下的一组中的数目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任务4】

3、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观察对比以及同桌间的讨论,来让他们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检测任务1、2】

4、演算结合,掌握方法

我出示“26÷4=□……□”这道题,让学生尝试计算,遇到疑问时,同桌互相讨论、交流,也可以借助小棒,寻求方法。把摆和算统一起来,实现操作过程数学化,达到了操作和计算的有机统一,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化过程。还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练习总结来再次检测任务1、2】

第三个环节是“应用方法,拓展延伸”。(大约用时10分钟)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三种练习题:

1、基本练习。2、综合练习。3、发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结合生活实际来检测任务3、4】

最后一个环节是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主要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形式,通过书写板书以及针对竖式中的除数、商、余数的提问,来让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应该怎么列,进而让他们了解竖式中的除数、商、余数的意义及表示,从而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即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

到这里,本节课就已经全部结束了,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以上就是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