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7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研讨1
【优秀教案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研讨】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同学)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同学,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同学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同学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同学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深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同学们深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同学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同学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改变了保守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总评】
  张立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40分钟学习了两首古诗,容量大,方法活,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张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四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同学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同学自身解决,促进了同学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 “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  生:“谁帮他解决?”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同学。
  3、让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张老师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布置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张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张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同学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示出对古诗的准确掌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同学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同学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和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同学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同学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同学的视野,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收集信息、处置信息的能力,这对同学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安排:“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同学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和反思2
  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本学年我校利用午间听广播的时间进行经典诗文的背读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这活动进行教学,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和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我认为,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富有个性的优秀教案,既有利于同学汲取我国古代文明中的绚烂精华,又有利于培养同学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示力。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17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下面是我结合这首古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片段进行的一些反思:
【激发兴趣 正确读诗】
〖片段一〗
  (配乐播放庐山风光片,简笔画出庐山和庐山瀑布)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青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
  生:想!(同学翻书,迫不和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反思〗
  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庐山是著名中外的胜地。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庐山的美,简笔画出庐山的形,为同学创设了愉快的情感学习氛围。再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出庐山的美,更是让同学不知不觉地走进庐山,零距离地感受古诗,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渐行渐浓,再切入到他们的求知基点,只提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的初步要求,让同学在充沛读的训练中树立了学习古诗的信心,奠定了学好古诗的基调。
【激活想象 进入意境】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注释认真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出了紫烟的美。“日照香炉生紫烟”,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师: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
  生:“生”字能表示紫烟的美。
  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时地发生着。
  生:“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婴幼儿,这些紫烟婴幼儿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师:(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生: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溢了生机,充溢了鲜活的生命力。
  师: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反思〗
  引导同学重点读“生”,同学自然地边读边想象,庐山香炉峰的紫烟宛如一幅绝美的仙境图浮现在同学脑中,这一读,既深入了同学对诗歌的品味,又培养了同学读文字思画面的想象能力。让同学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同学很好地体会“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澎湃,“银河落”的惊天动地。在读诗中激活同学的联想,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组合他们想象到的画面,从而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这时的读诗,想象,表达等方法应该是同学思维发展的艺术体操。
【激情吟诗 熟读成诵】
〖片段三〗
  师:瀑布的快、急、猛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让我们大开眼界。
  生:这可真是天下奇观呀!
  生: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应该陶醉不已。
  生:他也许觉得自身到了仙境。
  生: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师:(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绚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
  生:“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同学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师: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师来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吗?(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掌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师:谁会背这首古诗?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师: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生: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
  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反思〗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同学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同学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同学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同学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发生了要背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掌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分、“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同学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保守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3
  师生问好。
  师:我问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
  生:西湖。
  生:九华山。
  生:青岛。
  师:到过这地方吗?。
  板书庐山。
  生:有香庐峰。
  师:九江市南,自十有名,苏轼到过,题西林壁。
  生背。
  师:庐山的云雾的特别美,看看飘渺的云雾。据统计云雾有,看老师写瀑布。
  师:板书。
  师:唐代著名的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
  你知道哪些李白的资料。
  生:说有关李白的资料。从网上和有关书上找到的资料,读的不怎么通顺。
  师:跟着同学读,协助同学不会读的。
  师:他的诗歌颂祖国河山的,有九百多首。望是什么意思?
  生:远看清楚,近看不清楚。
  师:这首诗会背吗?
  生:会背。
  生:生背。
  师:有多少同学会背?
  生:齐读。
  师:背的真好,我们合作一次,你们背我来写,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跟着我一直写。
  生读师写。
  香炉峰。
  此处关于语文的事太多,时间浪费的太多。
  师:会背了,会写了,能读好这首诗吗?
  生:读。
  师:很美呀,不但正确、有利于,有快有慢,读出节奏美。
  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好像读到了什么规律呀?看看有什么规律吗?
  师:每个字的都是什么,都是押韵?
  生:读。
  师:把诗读正确、流利,还要明白这首诗写的什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自身学自身的。默读。
  生:读,自身画。
  师:作者这首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主要描写了瀑布。
  师:还有吗?
  生:紫色的云雾。
  师:什么地方的?
  生:香炉峰。
  师:从哪儿看瀑布?
  生:在山下看的。
  师:不同的意见?
  生:远处山看的。
  师:观看瀑布的地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要把瀑布当作银河?
  师:出示瀑布图落差。150米。
  师:在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生:在阳光的照射下。
  师: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生:挂在山前面的一条河流。
  师:哪几个字特别好?
  生:生与挂。
  师:师将这两个字加点。
  师:云雾就像是从香炉峰中冒出来一样。
  生:挂用的,远处看,像白练挂在山头。
  师:瀑布是什么样子,是流动的,流动的瀑布是什么呀,就像一条大河,挂在。读,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生:读。
  师:远看瀑布看到的情况,又看到什么?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银河的落九天。
  师:为什么在三千尺?作者量过高度,作者为什么用三千尺?
  生:说明瀑布很长很长。
  师: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
  生:赠汪伦。
  生:万重山。
  师:用三千尺说明非常高。
  生:读。
  师:看到这三千尺的飞流,作者不得不怀疑是九重天的银河落了下来,为什么怀疑是银河从天下落下来?
  生:香炉峰被云雾挡住了,以为银河落下来。
  师:我们仿佛站在脚下,作者不由得地怀疑,读。
  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谁来读一读。
  生:生读。
  师:好有气势的瀑布。
  生:生读。
  师:读出气势澎湃。
  生读。
  师:不同的人读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感觉。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瀑布相当于银河那么的长。
  生:比三千尺更要长。
  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很长很长。
  生:很壮观。
  生:雄伟壮观。
  师:请大家把这一切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出壮观景象来了。
  生:读。
  师:指导同学读第一句。
  指导不到位。
  生:读。
  师:真是壮观的瀑布,假如你站在瀑布下,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呢?放录像。
  这断录像不错。
  生:看的我非常激动。
  生:假如有笔就把它画下来。
  师:有纸写下来就行,画也可以,写也可以。
  自动生成。
  同学写时,教师不要说了,让小朋友静静地写吧,给小朋友一个静静的时空。
  师:出示了一首瀑布诗,叶圣陶写的。
  下课。
  五一长假到了,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写出美的诗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7: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