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安全教育致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0:5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敬的家长:

您好!安全教育警钟长鸣!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真诚希望您和学校一起,共同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也真诚希望您能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与学校齐抓共管,做好以下安全教育工作:

一、做好防溺水事故的安全防范和教育工作

为了孩子的安全,防止孩子溺水事故的发生,本学期我校围绕“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从我做起”安全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学校网站、班级博客等对全校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我们把防溺教育纳入本学期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旨在让每一位孩子能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溺水事故发生。暑假又至,请您与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孩子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工作。

1.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性。溺水事故会给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请您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深刻认识到溺水事故的危害,从而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2.做好预防溺水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暑假期间,请您加强对孩子进行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假日里不私自到水库、塘坝、河流、海边等危险区域游泳玩耍,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3.教给孩子预防溺水的技能,学会和提高自护自救能力。教育孩子在遇到落水人员时,不亲自或结伴下水营救,可采取大声呼救、报警或用木棍、竹竿等把落水者拉上岸边的方式营救。

二、做好流感、登革热的防控工作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做好流感、登革热的防控,我们建议您做好以下的教育工作:

1.督促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咳嗽、打喷嚏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做好家庭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教育孩子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4.注意防蚊、灭蚊,改善卫生环境,消灭蚊虫滋生地,清理积水。

5.密切关注孩子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积极治疗。若出现特殊病征,请及时将情况报给班主任。

三、加强其它各方面的安全教育

1.教育孩子外出要注意交通安全,穿越马路时要做到“绿灯行,红灯停”,要走人行道,不相互追逐、打闹、嬉戏,不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懂得避让机动车辆。严禁在铁路上玩耍;通过铁路道口,发现或听到有火车开来,必须听从道口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严禁抢行或钻杆超过铁路。

2.教育孩子不玩火,不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烟花等危险物品;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发现火灾,应及时拨打119报警。

3.教育孩子要合理用电,安全用电;指导孩子正确使用一般的家用电器,对危险性较大的电器则不要让孩子自己独自使用;不接触高压带电物体,不用湿手触碰开关,以防触电或发生火灾。

4.教育孩子假期在家关好门窗,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外出时不要喝陌生人的各种饮料,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果或其他食物,不要到荒凉或偏僻的地方玩耍,发现坏人或碰到紧急情况要拨打110报警求助,警惕被拐被骗。

5.遇恶劣天气时,提醒孩子尽量不要外出,在外则不在树下或电线杆下避雨,同时教给孩子相关的自救自护知识,确保孩子的安全。

各位家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关爱孩子的生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让我们密切合作,共筑安全防线!我们相信,只要家校同心,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

祝:

家庭幸福!



                                   三水区西南街道中心小学

                                2015年7月11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3: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