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语阅读教学优秀论文 阅读教学让“理解”指向三层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9:3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文章    阅读教学让“理解”指向三层级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将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不需要“理解”,而是要将“理解”指向终极目标“运用”,让“理解”指向“运用”的三层级:内容、形式和效果三个层级。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可见,“理解”如影随形,不可能缺席和退场。没有“理解”,哪来“运用”?“理解”蕴含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

一、内容层级:聚焦重点难点

内容是文章的血肉,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信念。对内容的理解是理解的最低层次,也是教学课程内容最为基础的部分。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理解是探究表达,学习运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对内容的理解,就去探究作者的表达秘妙,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倍感虚无缥缈。

1.理解关键词句。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弄清关键词句的含义是读懂文章的起码要求。面对关键词句,要引导学生采用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言外之意等方法,把握词句的思想内涵。如《桥》一课有这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抓住动作和语言想一想,就知道老汉对小伙子的态度凶狠,毫不留情,甚至铁面无私。

2.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是考察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指标,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一个概括能力不高的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和要义,也很难形成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培养概括能力的方式有:概括段落大意、给段落加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梗概等。以训练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首先结合典型课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摘录句段、段意连结、要素归并、扩充题目取主舍次等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随后,提供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参与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方法,形成概括能力。

3.体悟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命脉,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篇课文都是作家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有情之物。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不蕴含着作家先进的思想观念或领悟的人生哲理,洋溢着真挚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讴歌着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采用揣摩课文题目、品味中心句段、解剖主角言行、分析主要事件等方法,就能体会出句段或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让学生获取阔步前进的精神动力。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有这句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抓住一连串动作展开想象,大脑就会浮现出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在寒风中救助车夫的动人情景,这样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情关爱,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形式层级:探究表达秘妙

文学大师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形式是表达的秘妙,是语文的特质,关乎主题思想的呈现,灵魂的寄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亲近、探究“表达秘妙”,解剖文本的语言形式,揣摩遣词造句、修辞方式、表达方法、谋篇布局以及文体特征,才能真正丰厚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1.推敲精当的字词。

一个精当的字词,犹如神来之笔,动人心魄,耐人寻味。教学时遇到传神的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要有“较真”之功、“纠缠”之术,揣摩深刻的内涵,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深刻性,提高锤炼字词的技巧。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有一段话:“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作者为什么用“扑”不用“飞”?让学生在比较中推敲,在揣摩中品味:人、鸟行为之别──“扑”是人的动作,“飞”是鸟的本能,“扑”反映出老人与海鸥是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速度缓急之别──“扑”表明海鸥靠近老人遗像的速度之快,而“飞”则可快可慢;情感轻重之别──“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海鸥对老人的急切、难舍、眷恋之情,而“飞”则浅显得多。这样推敲,既触摸到了文字蕴含的情意,又领悟了用词的精当传神。

2.揣摩多变的表达。

多变的表达技巧可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既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又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揣摩表达技巧,学习表达秘妙,积蓄提升表达水平的能量。如《鲸》一课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1)列数字,突出特点──“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几个数字把长须鲸的体长、体重、生长速度做了具体说明。(2)作比较,说明巨大──“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样一比较,不言而喻,鲸就是庞然大物。(3)举例子,言之有据──“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个例子用数据从体重和体长来说明鲸很大,事实充分,令人信服。教学时抓住相关语段,引导学生诵读、揣摩,体悟说明方法,破译表达秘妙,增长言语智慧。

3.解剖精巧的结构。

严谨的结构是内容的承载,是灵魂的寄托。文章不同,结构有异:或承上启下,或巧设悬念,或前后照应,或暗设伏笔,或一波三折,或先总后分,或层层递进,或并列展开,或先景后情,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或首尾照应等。精巧的结构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语文特性的内容之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解剖结构特点,汲取生长养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其结构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一是倒叙开头,由果溯因──“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由结果引出原因。二是空行标段,层次分明──记叙的四件事情各自成段,以空行标明,一目了然;三是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巧用首尾、对比、互补等多种照应方法,使文章结构紧凑;四是篇末总结,突出中心──结尾解答了开头的疑问,揭示了人物特点,点明了中心。教学时紧扣结构设问引思:课文怎样开头、结尾?几个故事之间怎样衔接的?引导学生解剖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以丰富语文素养。

4.关注不同的文体。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的。”关注文体,首先要把握童话、神话、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体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不同内涵和特点;然后,针对不同的文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有所获,为生所用。如教学说明文的策略:抓准说明的对象和中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等;教学小说教学的策略:关注环境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小说的语言等。如教学小小说《桥》一课,必须关注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1)关注环境。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开篇两个自然段,渲染出恐怖的环境。随后四次写到洪水,突出情况危急,威胁之大,生存的机会很小。(2)梳理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高明的作家往往通过常人预料不到的情节来凸显人物性格。课文情节一波三折:死亡逼近,惊慌失措的人们,拥向木桥,势必桥毁人亡!怎么办?老汉出现了。这是第一折。接着,有党员不愿排在后边,高喊“党员也是人”,挑战老汉的命令,老汉坚决回击──“可以退党”。这是第二折。没想到,竟有小伙子企图“插队”,被老汉制止了。这是第三折。最后,老汉和“插队”的小伙子互相推让,结果木桥“塌了”,被洪水卷走了。这是第四折。(3)聚焦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抓住描写老汉神态的比喻句,体会老汉的镇定、愤怒;老汉铿锵有力,富有个性的语言,足见爱憎分明;关键时刻,老汉的一“揪”一“推”,意味深长,丰满了老汉的形象。(4)品味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准确贴切的动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简短的语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教学时关注环境、情节、人物、语言,既可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又能学习、鉴赏表达技巧,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效果层级:叩问表达之妙

如果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学生获得的还只是一堆死知识,没有生命力,只有进一步叩问和触及到“效果”层面,才能将文本的表达秘妙逐渐积淀、内化为敏锐感知语言的能力,让“理解”真正走向“运用”。一句话,理解既要关注文本“写的什么”和“怎么写的”,又要关注“这样写有何妙处”。唯有效果好,具有较强表现力和感召力的表达形式,才是耐人寻味的好作品。

1.叩问语言之妙。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言辞是思想的表达。文章不同,语言不同。有的生动形象、华美绚丽,有的准确简洁、朴实无华,有的清新秀丽、质朴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有的委婉含蓄、言简意赅……教学时要叩问作者这样遣词造句或选择这些修辞手法妙在何处?比如《山中访友》有这句话:“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作者把雷阵雨比作“侠客”吼叫、“诗人”吟咏有何妙处?读一读、比一比,就明白比喻句再现了雷阵雨的动态变化情景──雨由急到缓、由大到小,风由强到弱,忽然“满世界都是雨”,一会儿雨就停了,富有侠客与诗人的豪情,让人遐想联翩。

2.叩问手法之妙。

好文章大都有异乎寻常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而这种表达技巧往往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敏锐感受,承载着个性言语智慧。教学时要叩问作者选择这种表达技巧匠心何在?好在何处?如《凡卡》一课,作者在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之中,两次穿插了凡卡对往事的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插叙?删去插叙部分又怎么样?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就会体悟到其中的奥妙: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的;凡卡回忆在乡下的生活,基调是“乐”的。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了鲜明对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是很苦的,但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足见凡卡在城里的日子是何等痛苦,又多么可怜。

3.叩问结构之妙。

好文章往往有新颖的构思,巧妙的结构,把精心选择的材料安排得恰到好处,并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整体。教学时要叩问作者选择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或者这种横式结构、纵向结构或交叉结构匠心何在?对表现主题思想或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妙处?如《凡卡》一课,最后以凡卡的梦来结束全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以梦结尾匠心何在?如果不写这个梦境又会怎样?学生恍然大悟,不写梦境,黯然失色,了无趣味。这个梦与上文承接自然,结构完整圆合;梦与现实联系紧密,深化文章主题;梦境意味深远,发人深思:梦是甜蜜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凡卡以后的命运将如何?凡卡悲惨的命运何时才能改变?

理解是阅读的主要特征,理解是国际阅读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只要同时关注内容、形式和效果三个层级的理解,必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到更好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