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认为“读活书”就是要读好书,有实用价值的书,“活读书”就是要读懂书里的意思,并且要会灵活运用。因此,下面我就最近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谈谈我的感受和做法。
第一个关键词——合作
在这儿指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发现班级里有较多同学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很有必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我是这样做的:
每个学习小组都是我一个一个编的,六人一组,每个组里都有一个领军人物,也就是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选拔好了组长,还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首先,教给他们在刚开始组织活动时用什么样的语言最简洁,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始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组员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学习,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口舌之争。其次,对组长如何进行组织和管理上的培训。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体,必须是团队行动。组长要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小组进行一定的组织、管理,不然活动时就成了一盘散沙。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而且当一个组员在发言或读书时,都要提醒其他组员认真听讲,这样既可以使小组成员懂得尊重别人,又能锻炼组内成员倾听的能力。如果对别人的发言有异议,也要等别人说完才能再提出。最后,小组长在所有成员交流完之后,还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打分,这样一个小组的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起来,学习起来也会更主动、更带劲、更有效。
在平时我也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采取每节课评比,针对表现评出“最佳学习小组”以示鼓励。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导演”,否则,课堂会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再者,需要我们留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
之前我一直比较头疼,学生投入讨论时,声音总是太大,吵得耳鸣。次次讨论完之后,都要提醒他们以后要降低分贝,可是下回讨论,还是大喊大叫。不过很快我想了个解决对策,在小组合作要求中加入了一条“声音适中”,别说还真挺管用,组长在组织过程中听到某同学声音提高,就会用手势或语言进行提醒。
第二个关键词——倾听
这“倾听”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耐心、等待和尊重。
书中提到了一节关于六年级的数学课,执教的是小林老师。在这个事例中,我看到小林老师是如何有耐心地对待一名胆小而又不敢表达的学生。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学生胆小羞怯、声音小得像蚊子。遇到这个时候,我总是无名火“噌”地就冒出来了,总是生硬地要求他把声音放大再说一遍,但实际往往没任何效果,要么还是声音小地重复一遍,要么干脆闭紧嘴巴。而这个时候,其他学生并没有安静地等待和专注地倾听,他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并发出急切希望老师叫他回答的“嗯嗯”声。我呢,直接就敷衍一句“再想想”便让他坐下找了举手的学生回答。这样做看似化解了尴尬的场面,推进的教学。可是,对那个胆小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下次他还能大胆地举手了吗?肯定不能。
而近期我放慢了上课的进度,在课堂上遇到简单的问题,就有意地用眼神和语言鼓励这类孩子举手,因为我想让他们先从回答简单问题开始,从而感受到其实发言并不是那么可怕。但很多时候他们由于胆怯,回答问题总是不理想,但是我先朝其他学生做一个不出声的手势,然后慢慢地帮他纠正,教他回答问题的方法。当他再一次把问题回答完整后,我就会大力地表扬他,顺势鼓励那些还不敢举手的学生。其实用这样的方法还真不到两个星期,效果就很显著。昨天学习《海伦 凯勒》一文,在体会“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一思考题时,班上一个叫谢家豪的男生举手了,要知道以前他可是一到提问就埋起头来,生怕老师叫他发言。我看见之后,立即点了他的名字,在他站起来的同时,我还看到他的脸很红,一副很忐忑的样子。可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条理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说完后全班愣了两秒,然后都“呱唧呱唧”地鼓起掌来。这掌声不仅给了谢家豪很大的肯定,同时,也给了我无形的鼓舞。真的,有时只要我们给学生一点点时间,一点点尊重,学生会还给我们一个精彩的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