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公开课教案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称象》公开课教案 1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小朋友,想出称象的方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公开课教案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同学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聪明小朋友。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同学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同学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同学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考虑: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身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同学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同学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考虑:曹冲答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考虑: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同学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考虑:从这个方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誉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发明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他人想不出的方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誉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同学创新思维
  1、曹冲的方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同学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练习朗读,考虑: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习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同学自主识字。
   ⑴ 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纠正读音。
   ⑵ 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⑶ 同学汇报扮演:
    ① 加偏旁方法记忆。
    ② 重点指导:艘 微
   ⑷ 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① “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② “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习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同学书写:
   ⑴ 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同学书写。
   ⑵ 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⑶ 分别指导同学书写。
   ⑷ 在指导中和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 )大官  一( )大秤  一(  )线
    一( )大船  一( )大树  一( )大象
四、安排作业
  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讲故事《称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称象》公开课教案 2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方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小朋友,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同学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分析】
  同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校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规范的将同学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同学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发明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见过大象吧!象很大,也非常重。现在我们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很容易的,但在古时候却十分困难。可是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想出了绝妙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他想出的是什么好方法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并伴有课文内容的录音。
  2、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同学的回答和板书课题)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谁想的方法最好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自由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
    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四、巩固识字
  1、转学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画上十三个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在黑板的某一处作上记号,转动字盘停下后,同学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相机对同学进行扩词、说话训练)。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例如:议、议论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话)
   ⑴ 指名读。
   ⑵ 同桌读。
   ⑶ 挑战读。
五、朗读感悟、深入学习
  1、刚才同学们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在认真读的基础上,大家找找课文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
    同学反馈阅读情况。
  2、看来,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边听边看吧!
   ⑴ 课件演示称象过程,伴有相关内容录音。
   ⑵ 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曹冲称象分了几步?每步是怎样做的?
     教师参与讨论,全班交流。
   ⑶ 选代表模拟试演曹冲称象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引发深思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看、议、演,已经感觉到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发明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他人想不出的方法。曹冲的方法在当时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呢?下节课老师就请你用自身的方法来称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就约定好了每个同学都要讲讲自身准备怎样称象,同时老师还建立了“曹冲奖”,奖给想法既独特又合理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拿奖吗?
二、讲故事竞赛
  规则: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本组想法好的同学参与全班竞赛,最后全班交流,评出“曹冲奖”!
三、写字指导
  每位同学都开动脑筋想出了自身的好方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接下来我们要写字啦,你能不能再次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佩服你呢?
  1、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位置:
    例:“再”,出示“再”的间架结构,用红色按学的笔顺填充空心局部,方便同学观察,对于易错的地方多闪烁几次。“再”字最后三笔“竖、横、横,可多次闪烁出现。同时要对同学进行扩词练习。
    其他字按此方法一一进行。
  2、同学描红范写。
  3、同学脱离范字练习书写。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称象》这篇课文,你从曹冲身上学到了什么?
  同学反馈自身的见解。
五、作业设计
  讲故事:回家后主动向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称象》公开课教案 3
 
 
【学情简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和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示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防止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同学的心理特点,启发考虑,鼓励同学创新,训练同学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同学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沛引导同学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沛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同学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方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他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同学考虑质疑,。激起同学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一起识记。
  (引导同学充沛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沛尊重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同学的自学习惯。)
  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同学、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获信息,了解同学学习情况和时调整教学。
  5、朗读
  ⑴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同学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⑵ 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⑶ 把自身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同学认读观察。
  2、说说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应注意些什么。师范写。
  3、同学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朗读感悟1~3节
  1、自由读1~3自然段。考虑: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说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同学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防止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同学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训练同学的语文思维,促进同学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朗读感悟4~5节
  1、自由读4~5自然段,看看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的。
  2、师生、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
  师生合作(甲方叙述乙方演示)──分组合作──小组展示竞赛;引导评议(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
  3、朗读课文,引导评议:称象的方法听得清楚吗?即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沛利用同学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示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同学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四、扩展
  1、引导同学考虑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2、组织同学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激发同学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同学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并范写。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9: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