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要让“读”落地生根小语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6:4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教学要让“读”落地生根小语优秀论文
琼海市潭门镇福田小学  杨喜丽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
【关键词】感知  领悟  情感  语言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诵读表达和深读积累四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诵读表达、深读积累这三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以及沉淀语言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沉淀、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以及沉淀语言、积累语言。
一、初读中感知,要有“量”
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能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他在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就会轻而易举,在完成课内外作业以及课外阅读时也会轻松很多。
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初读课文的方法。在训练中出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等。学生有了初读,扫清字音方面的“拦路虎”,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学习课文才能一步步深入。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正如所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出语言训练的步”。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如我在教《中彩那天》一文时,开始我并不急对课文进行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带有不理解词语的句子,想一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消化。正因为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初感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质疑,孩子们七嘴八舌起来:“父亲为什么把奔驰牌归还给库伯,库伯家那么有钱?”“我们可以在库伯完全不知晓情况下留着奔驰牌小汽车?”“我们完全可以昧着良心留下小汽车?”学生的质疑很有思考价值,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已凸显。再通过细读课文,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已水到渠成。本课的教学重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已显而易见,让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因为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二、精读中感悟,重在“巧”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因此,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哭声》一文中精读“痛失父亲”此环节时,本环节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尽可能再现情境,我通过找找、说说、想象、朗读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环节的教学案例:
师:沐浴着和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小朋友来说,却永远永远失去了。
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师:再次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6:48:57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边读边用心体会,然后反馈)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文中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最最亲爱的爸爸牺牲了,这一幕能忘吗?
生:我同意刚才同学的看法,“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血的记忆是痛苦的,我也为他伤心。
师:多善良的孩子呀!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
(老师配乐朗读“痛失父亲”一段,学生想象画面)
生(男):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
生:我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
师:是啊,痛失亲人,只能让泪水任意流淌来解心中的悲切。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生:爸爸也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
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一起去感受小作者的悲与苦吧!
(指导感情朗读)
三、熟读中精思,突出“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会情感,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这篇课文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含义深刻,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我们要用心去读、去体会。朗读时,要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小女孩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读得绘声绘色,读出小女孩对生命、生活的热爱。案例如下:
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1、“张望”是什么意思?(向四周或远处看):你认为“张望”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2、师:尽管安静是盲童,但她仰起头来张望。她想看到什么呢?
生1:她多么想看到蝴蝶长什么样子啊?
生2:她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样飞翔的?
生3:她想看看美丽的花园是什么样?
3、说话练习:(出示灯片,完成说话练习)
4、师:是呀!她多么希望能看看蝴蝶展翅高飞的姿势,多么希望看看那条划过天际的美丽弧线。你们说,她看到没有?
孩子们善意地回答:她看到了,她用心看到了,从书中“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是呀,安静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她心中有眼睛呀,所以她不仅看到了鲜花、蝴蝶,还看到了蝴蝶飞舞的轨迹。海伦凯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读)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此时,文本的情感已升华到极点,学生感情朗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四、精思中深读,贵在“言”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学习每一个事例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抒发个人胸臆。我采取范读、赛读、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知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生命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背诵,达到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海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关心凤《让“读”落地生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2: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