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拜读了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一书,李老师精辟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给我很深感触。
这本书可以看作课改人的“新教育学”,是以李炳亭老师为代表的课改行者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本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这些文字是李老师和他的团队行动研究的记录, 这种“教育学”,不是学院派的学术重构,更多的是基于课改实践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者的常识回归和方法论重塑。在这部书里,李老师借助“四新”重新阐释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
读完此书我的感受如下: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全书立意准确,总结到位。一开始在《高效课堂》概念解析章节,就率先提出: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收获。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课改以来,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作为教师,不是不知道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可是我们就像对待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心里有太多的不放心,这导致我们不敢放手,怕学生一节课完不成一定的练习量、怕自己的课堂不高效……说到底,还是我们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不透彻。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在失败中崛起,在失败中领悟,这种失败的经历远比我们教师填鸭式灌输给他们的强百倍。既如此,那就让我们教师“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我的第二大感受是尊重差异、包容个体:在解释教师角色的三重意义中的第二大意义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一个学习的开发者、对学生生长的开发要从差异出发、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准许差异。在这里作者用到了接受、尊重、包容、准许四个词语,一个“准许差异”让我的心彻底的释怀了,人与人之间本就有差异存在,我们怎能去要求全班的每个孩子都去考高分呢?就像我们怎能让五个手指伸出来一样长呢?有差异才是孩子、有差异才是正常的!
我的第三大感受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高效课堂不是“技术流”,而是符合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体系完备的“教育教学系统”。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李老师说“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真是犀利又精准,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课改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开始不断思考着怎样能够建构起自己的“高效课堂”?怎样才可以为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增添上多彩的一笔?怎样才可以和我的学生一起幸福地享受教育?怎样才可以做好孩子学习的良师益友?怎样才可以真实打动孩子们心灵深处那股求职知的源泉?
下学期,我打算这样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
一、 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除了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学生,指定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二、 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地顺利进行。
首先,要充分地备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从而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打下基础,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其次,要充分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善于分析学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
再次,要充分备教具。如和单词相关的文具、食物等,这些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官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知意、释疑,成为主动探究者,有时还会提出新的观点,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再次,提问要优化。师生的交往互动,除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外,提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提出的问题必须整体优化,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然后,实施小组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优带差、互相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重视预习效果的反馈。
五、认真反思提高创新能力,从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中提取需要的东西,多听课,多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