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秧》教学反思1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有的剧目开场的锣鼓敲得很响,却草草地收场;有的剧目悄悄地开幕,掌声越来越响。“课程改革”肯定属于悄悄开幕但掌声越来越响的那一种。因为课改当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以高度的热情进行着,以迫切的心情期盼着,期盼着我们的同学自主、活泼、快乐地生长。同时,我们师生也正品尝着在新课程中生长的快乐。
发现自我 完善自我
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来,我经常只是听他人讲课,而今却发生了“变化”——我能“亲眼”看见自身讲课了(看课堂实录);可以评价自我了;可以与我的同学一起品尝生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了。这“变化”是课程改革带来的。
当我第一次与同事们同看我讲的《插秧》一课课堂实录时,起初我只去关注自身在同学面前的“形象”。令我欣喜的是,我的教师角色已经彻底地转变了,我总在尽力地组织同学“活动”,而我的同学也都乐于参与活动。同时,我又顿起羞涩之感,原来我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是那么不自然,言行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美。平时关在学校里,我觉得自身还不错,有一种盲目的成绩感,而此时我似乎有所感悟。在同学幼小心灵面前的“我”应该是:外表大方自然而显庄重的(是同学面前的一面镜子);内在却更应有一种“美”,一种能让我的同学感动的美(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言语、一个神情)。教师的形象是那么重要,不光在一节课中,在我的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时刻铭记:自身是为人师者,应当为我们的同学、我们的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这良好的形象促使我去不时改变自身、完善自身。
当我发现自我后,顿生灵感,也可以让同学去发现自我,让同学与我一起生长。于是,第二次又与同学一起看了我们的课堂实录。同学也感到欣喜若狂,他们互相窃窃私语,还有的同学脸红了,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而我又一次细品了这一节课,深深感到,无论什么类型的课,首先,它的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应一环套一环,而且要自然;其次,自身设计的课,自身的同学要能接受、乐意接受;再次,在教师的头脑中要有清晰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当你有“指挥”不动同学之感时,就要灵活地调控同学,让同学再一次“活”起来。你的“剧本”有了活力,你的“演员”才会体验真切。
在讲《插秧》之前,因为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识字量少,课文内容充沛运用了比喻和想像,教师组织起来有一定困难(同学易发生枯燥之感)。如:读文,同学很快就能读会,同学易发生乏味之感。于是,我没让同学提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我用不同方式读(提出读的不同要求),让同学自身试读(猜字过程)、听录音读(协助正音)、再自由读、轻声读、听读得好的同学读(感受内容)、示范读、自身用心跟着读、有感情地读(体会诗情画意),同学有了读的兴趣,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师生合作融洽 其乐无比
《插秧》一课的识字量少,课文读会了,再去识字,更觉枯燥,于是我将识字与说话有机结合。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识字过程中“说一句完整的话、加进修饰语说长长的话”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只要注意与同学融洽地合作,注意各种情境的创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学习生字“镜”时,同学组词“镜子”,于是我就把一面镜子递给了一名同学,其他同学便很容易地说出了诸如:“××拿着镜子照镜子”、“××拿着镜子照自身”、“老师把镜子递给××让她照自身”、“老师把镜子递给××让她照一照自身,她很开心”等句子。我随机又拿了一副眼镜给一位同学戴上(引起她的注意力,激发同学的兴趣),于是同学又说“××戴着眼镜”、“老师把眼镜给××戴上”、“××戴上眼镜后像……”同学说得太棒了,我非常激动。
有时,教师创设语言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使同学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老师关爱的温暖之情。如学《春天的手》一课时,学到词语“抚摸”时,我有意识地轻轻摸了几遍一个同学的头,同时鼓励同学大胆地说。于是同学精彩的说话又开始了,“老师抚摸××的头”、“老师用她的手抚摸××的头”、“老师用她的手轻轻抚摸××的头”,还有一名同学模仿“春天的手,温暖轻柔”一句的描写,说:“老师用她温暖轻柔的手抚摸着××的头。”接着,我们学习词语“拍着”。我请两位同学合作做了一个“拍”的动作,同学热烈的说话又开始了,“××拍着××的肩膀”、“××轻轻拍着××的肩膀”、“××用他的手轻轻拍着××的肩膀”。同学说得激情很高,于是我灵机一动,将一堂识字课改为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我真的被感动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师生双方都正在快乐地生长着。
学会欣赏、激励、参与
语文教学要有情,要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要让同学的个性得到张扬,要让同学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习语文要十分注重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对同学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清楚地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同学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同学学会独立考虑、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身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我们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就很注意培养同学这种良好习惯。当他人发言或扮演后,我请同学互相评价,慢慢地同学便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认识同伴了。
语文教学中,“读”非常重要,以读代讲,以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于是,我努力培养同学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爱读、会读,从而常读。同时,教师要给同学提供读的机会、空间。将读带回家中(每天养成阅读15分钟的好习惯)、将读带到活动中去。如:学习《老树的故事》一课时,因为本课四段文字都以设问的形式谋篇布局。在诗中,人与树、人与鸟、老树与小鸟,相互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充沛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一层一层不时地追问。加之课文插图很能激发同学想像,同学读熟课文后,我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都读得非常好,在同学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的“朗诵会”开始了。其间加进了同学生动的评价活动,同学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伙伴,评价语言也十分丰富:“他读得很有感情”、“他读得声音很响亮,就是有点儿快”、“他读得很不错”……朗诵会结束时,同学还评出了最佳“扮演者”。
让同学学会欣赏他人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同学。教师欣赏同学,要善于捕获同学的闪光点和同学的每一点进步。对他们的闪光点与进步之处,都应以鼓励、褒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如本班有一位同学,他识起字来很困难,总是记不住,但他的字却写得十分漂亮,于是我就在班内积极地评价他:“××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老师很欣赏他写的字。”这时他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促使他这一节课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乐于学习了,而且还认识了不少字。再如:我在教学反思时,将课堂中每一位同学的精彩话语都收集下来,在班内设计了一处“说话天地”,开展“比比谁说得好”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展示自我、欣赏自身、欣赏他人。同时,又给同学发明了一个识字天地(让他们每天都读一读精彩话语)。我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同学的说话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将学到的优美词语恰当地运用到自身的话语中,语言越来越丰富了。因此,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促进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中,我与同学一起感受着教育的美,与同学一起追求着美,与新课程一起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