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所中学的教学楼外墙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大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涉世未深,只是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问号。
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想要说的冲动。
首先,这个“好”指的是什么。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唱歌唱得好?画画画得好?还是动手能力好?是智商好?还是情商好?这个“好”没有一定的标准。而这句话放在教学楼显眼的位置让老师、家长、学生看到后,很容易想到的是学习成绩好。一所中学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在围着分数打转,天天比来比去,评价来评价去都是分数说了算。
如果这样理解“好”的话,那样不就是说人人都可以进清华北大,没有进去的学生是不是都可以这样理解,是老师没有教好,不是我们没有学好,我们碰到的老师都是不会教的老师。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和社会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不合格的老师。前不久,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抛出一个观点:你为什么没能考上清华,是因为你智商不够。据新华社报道,王晶对清华五百个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们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间。我们普通的学校智商达到这么高的有几个?反过来,智商高的不都上清华北大,因为还跟个人努力有关。这样理解的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教师岂不很冤枉。
如果“好”理解为品德好的话,社会上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岂不是在学校老师没有教好。都教好的话,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我们每位老师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心里都是很抵触的。它片面的夸大学校教育,否定了我们所有老师的工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的。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