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5 00:40:30
|
只看该作者
(1)利用外在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一定的外在条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鼓舞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优异成绩。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使用、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对于学习较差而又很自卑的学生,可以通过表扬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来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每一丝丝微小的进步都应当成为教师捕捉的闪光点,有时还可以给予“大肆渲染”,以激发其积极的动机。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解答课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会使他们对继续学习产生进一步的愿望。这就是学习及时反馈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写了《春天来了》、《可爱的小白兔》习作后,立即就对学生的写作予以评价,肯定了一些学生的写作方法,同时巧妙地点出了某些学生习作中的跑题,偏题的毛病。在老师的点评下 , 对照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得到了启示,饶有兴趣地主动易稿。
(2) 培养个性品质,转化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证明,使学生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这就是说,学习需要是转化内在动机的强有力的心理因素。我们平常所说的“要我学习”和“我要学习”的效果之所以不同,其原因就在于“要我学习”是对学习不感到需要,因而缺乏学习的动机;“我要学习”则是学习需要直接转化为动机。前者是被动进行,后者是自愿主动进行,因而后者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转化和强化学习动机。例如,通过榜样来强化学习者相应的学习动机,如果榜样的某一行为受到指责和惩罚,那么别人会减少模仿这一行为。相反,榜样的某一行为受到称赞和表扬,模仿者会不断增多。
三、情感交流不可缺少--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师爱维系学生的心。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依恋、信赖教师的情感格外明显,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与教师的情感连接在一起,当得到师爱的体验时,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出它无穷的乐趣。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厌恶自己时,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同学生交流,学生心理愉悦感的产生,能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觉,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就能明显提高。反之教师没有饱满的热情去爱自己的学生,那就很难在学生身上激起师爱的体验,同时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也会渐渐淡漠。因此,我总是从爱出发,当遇到胆小内向的学生时,我总是俯下身子与学生谈话,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们,使学生喜欢老师,排出恐惧感而达到乐学的境界。每个学生是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够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四、培养创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过程是不相同的,我让学生进行比较,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另一方面要极积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又一渠道。在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观访问过程中,劳动技术竞赛中,动手能力展示中,亲身体验,接受训练,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需要。
总之,要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多媒体、电脑等来达到刺激问题的目的,激发学生自觉思维,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才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逐渐提高,学生感情的闸门才能不断开启,智慧的火花才会成为燎原之势,学习的乐趣才会享受不尽,成功的喜悦才能师生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