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5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布置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同学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同学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同学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局部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里去挑选,丈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丈量结果书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假如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同学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同学: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同学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同学自身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同学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同学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局部不是0的小数
同学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同学自身探索。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同学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同学的表示欲,促使同学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同学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沛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同学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同学自学这局部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同学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
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同学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同学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规范〉〉指出:练习,要使同学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坚持同学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时提高同学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同学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同学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协助他们吗?同学通过考虑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同学总结
让同学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同学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纵观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同学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实际背景。同学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又有自身的考虑,探索,也有小组内的生生互动,每种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是恰当的、可行的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从同学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动身,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比较、交流和讨论,从直观到笼统,主动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深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