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5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同学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同学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局部的反思:
在导入时,首先根据图形复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本课运用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这一特征求出他们的周长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打开书95页。
**理解周长的概念。
(1)第1、2组的同学描出小湖泊的边线。
(2)第3、4组的同学妙处树叶的边线。
(3)第5、6组的同学指出数学书的边线
(4)指名到黑板上描出各图形的边线,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描出了小湖泊、树叶、数学书的边线,你们发现了什么?
强调:从起点延图形一周到达图形的终点,也就是又回到了起点,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样一周的长就叫做图形的周长。
**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1)看黑板,谁来指一指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同学描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同学指一指课桌的四条边。
提问: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围生长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同学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了周长这一概念,同学指出课桌的四条边和黑板的周长就是正确认识长方形周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胜利认识,使下一步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水到渠成。
二、 新课教学的反思:
这时,马上出示例题: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0厘米,宽50厘米,为这张相片做相框,相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当我取走照片,同学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怎么求长方形周长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的探究欲望,小组讨论,自我琢磨,写写画画……课堂上出现出一派学习的热潮,由于同学对周长的认识正确明了,计算起周长来也就容易多了,几分钟后,同学们把自身的方法写在课堂本上,当他们向全班同学交流时,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不只求出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还说出了算式的意思,他们边说我边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1、 80+50+80+50=26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加长加宽
方法2、80×2+50×2=260(厘米)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先算2个长是多少,再算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3、(80+50)×2=260(厘米)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宽的和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于是我就引导同学比较三种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
通过同学交流,使同学明确:后两种算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归纳: 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同学探索出长方形周长公式,接着进行了反馈练习,做的是93页(3)在练习中同学顺利求出了第一小题长方形周长,但第二小题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再次引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新知识在自然而然中由同学主动去探索。有的同学很快说到:正方形四边相等,用一个边长乘4就是正方形周长。“真棒!你太有才了!”一句由衷的赞叹让这个小朋友自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没用老师讲一句,就由同学探索求出,我内心不只喜悦。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同学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同学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任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同学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