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这局部的内容是在同学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布置是丈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想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置。
《数学课程规范》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和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同学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索学习,给予同学充沛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同学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局部同学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局部同学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同学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同学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同学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身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身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同学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同学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同学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同学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同学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假如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同学交流自身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同学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同学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同学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同学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同学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局部的反思:
在导入时,首先根据图形复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本课运用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这一特征求出他们的周长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打开书95页。
**理解周长的概念。
(1)第1、2组的同学描出小湖泊的边线。
(2)第3、4组的同学妙处树叶的边线。
(3)第5、6组的同学指出数学书的边线
(4)指名到黑板上描出各图形的边线,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描出了小湖泊、树叶、数学书的边线,你们发现了什么?
强调:从起点延图形一周到达图形的终点,也就是又回到了起点,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样一周的长就叫做图形的周长。
**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1)看黑板,谁来指一指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同学描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同学指一指课桌的四条边。
提问: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围生长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同学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了周长这一概念,同学指出课桌的四条边和黑板的周长就是正确认识长方形周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胜利认识,使下一步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水到渠成。
二、 新课教学的反思:
这时,马上出示例题: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0厘米,宽50厘米,为这张相片做相框,相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当我取走照片,同学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怎么求长方形周长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的探究欲望,小组讨论,自我琢磨,写写画画……课堂上出现出一派学习的热潮,由于同学对周长的认识正确明了,计算起周长来也就容易多了,几分钟后,同学们把自身的方法写在课堂本上,当他们向全班同学交流时,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不只求出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还说出了算式的意思,他们边说我边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1、 80+50+80+50=26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加长加宽
方法2、80×2+50×2=260(厘米)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先算2个长是多少,再算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3、(80+50)×2=260(厘米)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宽的和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于是我就引导同学比较三种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
通过同学交流,使同学明确:后两种算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归纳: 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同学探索出长方形周长公式,接着进行了反馈练习,做的是93页(3)在练习中同学顺利求出了第一小题长方形周长,但第二小题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再次引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新知识在自然而然中由同学主动去探索。有的同学很快说到:正方形四边相等,用一个边长乘4就是正方形周长。“真棒!你太有才了!”一句由衷的赞叹让这个小朋友自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没用老师讲一句,就由同学探索求出,我内心不只喜悦。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同学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同学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任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同学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8: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