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5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同学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同学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同学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同学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同学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同学通过自身动脑想出的方法,同学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同学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同学在实际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笼统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同学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同学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同学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同学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战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同学会以为它没方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身的探索,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使同学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同学的笼统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同学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同学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同学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后感受:
同学的积极性比较高,大局部同学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也有同学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同学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同学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同学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