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游记,是现代作家吴功正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发展旅游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愿望。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环节时,注重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注重了学生课堂的自我思考,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注重了学生课堂的质疑品味,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注重了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上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充分,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素质化”,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活力课堂”的理念。具体分析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兴趣中展现课堂活力
1、创设情境导语,激活课堂。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情境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优美的歌曲《高山青》伴着如画的风光图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看文本的强烈愿望,从而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运用角色效应,激活课堂。
课堂创新的实质需要教师将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能力,需要教师自己在情趣方面的驾驭能力与变现能力。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及感情表达出来的写法,不能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
我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这个环节学生结合了自己生活中所历、所见、所闻的情境,以导游的身份熟悉文本,并通过自己做导游来感受作者写游记的方法:移步换景。应该说,课堂上,同桌间的演练饶有兴趣,两位学生的导游词解说的很出色,表演的也很老练。这种角色效应,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能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而使课堂真正属于了学生,课堂也真正地活了起来。
3、充分朗读文本,激活课堂。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的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作者吴功正笔下的语言更美。那优美生动的语言,不通过朗读,又怎能感受得到如画般的意境呢?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通过速读、跳读、选读、集体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感知文本,品味文本。实践证明,读课文本身能激活课堂,多读课堂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方法指导中彰显活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自觉地引导学生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可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们都能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我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没有停留在形式上,也没有局限在某些个别的学生身上,时间的把握上能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词语积累这一环节,我从两个方面展开: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2、除了以上生字外,你还积累到哪些词语?第一小点主要起到引领学生自主积累字词的作用,第二小点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预习检测时,我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了预习成果,其他学生则分小组分享自己积累的字词,最后由一位学生带领大家朗读字词。这一教学过程,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享受到自己自主学习成果的快乐。
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自主思考,这些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都有展示的机会;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形式多样,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暂差生深刻的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本文写作上采用的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觉得自己能学好语文。
在合作探究,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方面。我先展示出自己觉得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及思考问题的某些角度,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交流,结合课前的预习卡内容,自我去挖掘文本,去品味,去感悟。老师则适时、有效、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帮助学生归纳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和表达形式,充分激活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质疑环境,在思维碰撞中焕发活力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想,善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充分鼓励质疑,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质疑环境。有两个学生在感知文章、品味语言、感受了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位学生很善于自己思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神木为什么能成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一问题激活了全班同学的思维,有好几位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大家形成共识:神木不仅长得很巨大、历史悠久,而且在遭受重创后仍能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神木的百折不挠精神。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思辨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四、适时评价激励,在体验成功中再现活力。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教学中,除了用分层设计问题、合作讨论的方法给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外,我还适时的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其他学生感受到后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整节课的气氛很活跃,效果较好。
新教材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法设计,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朝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焕发出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最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只进行了写作而未能展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