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好句子的美容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句子枝繁叶茂

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分部 张锡英



  被称为文坛巨匠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到了晚年仍然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进行句子练习。可见,句子是文章的基础,只有把句子写好,才能把文章做好。然而,给我们的句子教学把一下脉,不难发现,许多句子教学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操纵的“学习木偶”,致使许多学生对句子训练的目的性很不明确,出现几种“简便”倾向:


  1.“不求具体,但求无错”型。



  风趣──爸爸说话很风趣。



  津津有味──我津津有味地看书。



  这样的句子结构完整,意思也明确,又省事又少出现错别字,关键是考试时不会丢分。可是否说明学生已深刻理解并能正确使用这些词了呢?我看未必。



  2.“千篇一律,内容陈旧”型。



  有的学生写话时,不肯用心选择内容,只图省事,专挑眼前的、熟识的、陈旧的事写。如用“一……就……”写话时,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写“一听到上课铃声,我们就立即进教室。”“傍晚,我一回到家就开始做作业。”等句子。



  3.“以不变应万变,总重复一个内容”型。



  亲切──放学回到家,奶奶接过我的书包,亲切地说:“平平,回来啦!”



  夸奖──放学后,奶奶看到我的数学卷子,夸奖说:“100分!平平真能干!”



  收拾──放学后,奶奶拉着我走进我的卧室,指着我的床铺说:“看,你的狗窝,赶快收拾收拾。”



  4.“照抄照搬”型。



  果然──曹操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这两个句子,看着非常眼熟,因为这几乎就是课文《称象》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里的原句。称不上写话,只能算是摘句。



  像这样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句子,从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看似乎很保险,但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就值得商榷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写作水平势必会受到制约与影响。因此,在写话训练中,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出发,加强句子教学的艺术性。



  一、拓宽思路,丰富内容──突破“选材关”



  “写什么”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头道难题。受小学生思维品质发展规律的制约,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冥思苦想,觉得无米下锅。因此,在写话练习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拓宽选材思路,为以后作文突破“选材关”打下基础。



  1.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一些语义抽象的词语,直接让学生造句比较困难。对此,老师要注意运用课堂,随机创设情境,再让学生造句。请看下列片断:



  例如:在让学生用“一定”写话时,有一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读好书。”另一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记着戴红领巾。”第三个说:“我一定要讲卫生。”……句子结构相似,主语都是“我”内容皆为“我干什么”的。这便表明学生的思维已成定势。教师在这时应及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定势:走进教室,看到地面非常干净,你会怎么想?放学回家,看见家里大门敞开着,你会怎么想?走进家里,发现你早上换下的脏衣服已经被人洗了,这时你又会怎么想?……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写出各式各样的句子来。如:



  生1:.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看见大门开着,我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



  生2:我放学回家,发现早上换下的脏衣服已经洗干净了,我猜这一定是妈妈洗的。



  ……



  2.引导回忆生活再现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语文一旦与生活结合就生动起来”然而就一般情况而言,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相关的情境往往难以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写句子时多感到无话可说。对此,老师常用的方法是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引导回忆相关情境,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如:用“不仅……还”造句,我发现学生写得最多的句子是“他不仅爱学习,还爱劳动。”“小红不仅爱唱歌,还爱跳舞。”“他不仅学习好,还热心帮助别人”。像这样的句子,用词是准确的,语句也是完整的,但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于是,我就做这样的引导:前不久,科协的伯伯阿姨来到我们班看望小朋友们,你们不妨联系这一次活动,用上“不仅……还……”造句。老师这一提醒,学生的思维即刻活跃起来,有的说:科协的伯伯不仅给我们讲了很多科学知识,还给我们捐了好多书呢。还有的说:那天我们不仅在教室里听伯伯的精彩讲座,还在校园里看了科学宣传图片。……接着,我又启发学生联系刚结束不久的第2届学校趣味运动会,用“不仅……还……”造几句话,学生也造出了内容丰富的句子:“在第2届校趣味运动会上,我们班不仅获得了团体总分第3名,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真是可喜可贺。”“在第2届校趣味运动会上,我不仅参加了50米往返接力跑,还参加了立定跳远比赛。”



  只要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脑筋去想,养成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的习惯,就一定能堵住学生造句走“捷径”的念头!



  3.启发想象充实内容



  有些词语,由于学生生活缺乏相关情境,硬性让学生直接造句,他们往往感到困难。对此,有经验的老师就善于给学生提供情境的一部分,使生活情境与相关词语打通联系,再让其用上相关的词语造句,效果就好的多了。请看下列片断:



  师: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下去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活!再听。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寻找它的妈妈。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寻找”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且现实生活中用到“寻找”的情境也一定不少,但要学生即刻就能想到并进行表述,却有一定难度。为此,老师由文中的句子入手,运用“森林”这一特定的场所,拓展情境思路,使人物由“老虎”变为“猎人”、“小鹿”,寻找对象由“食物”变为“猎物”、“妈妈”等,再加上老师在学生情境描述出错时,及时点拨,在学生句子过于简洁时,予以提示,从而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节,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趣。



  二、句子美容,表达具体──突破“语言关”



  “怎么写”是作文要解决的又一大问题。句子是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如果句子没有充实的内容,表达不够具体,文章必然显得空洞无物。因此,教学时应避免让学生写那些简单、空泛的句子,一旦发现应及时纠正,为突破作文“语言关”打基础。



  1.动用语言积累,力求表达优美



  句子表达应力求具体,诸如“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表达欠生动,内容显空洞的句子显然是“次品”。当然,如果把“怎么美、人怎么多”描写到位,句子自然而然就具体了。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学生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在脑子里重现。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③广场上不但花团锦簇,而且人流如潮。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包括一些关联词)、佳句(包括使用修辞的句子)。比如,形容学习的佳词:百读不厌,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形容学习的佳句: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上有路勤为径……只有经过这样的长期有效训练,学生语言积累才会丰富,使用时才会呼之欲出,得心应手,正所谓“厚积薄发”。



  2.鼓励大胆质疑,力求表达具体



  如用“叮嘱”写句子时,很多学生写成了“爷爷叮嘱我”“医生叮嘱病人”“妈妈叮嘱弟弟”等句式相同、过于简单的句子。教师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师:看了“叮嘱”一词,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生1:什么时候叮嘱的?生2:叮嘱些什么?生3:为什么要叮嘱呢?”根据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思考补充,学生很快说出了这样的句子:爷爷把我看成掌上明珠,每次上学的时候,他总要再三叮嘱我过马路一定要看清来往的车辆。



  前后两个句子一比较,很明显,后一个句子意思清楚多了,把爷爷关心小辈的感情也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三、体悟情感,多样描述──突破“形式关”



  句子教学仅在句子材料上拓展,内容表达具体方面作探究,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句子表达形式方面作一番探究。学生句子时,往往离不开例句,依样画葫芦,句式一模一样,根据这一普遍现象,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冲破“例句模式”,让学生造出各式各样的句子。同一个词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的意义来造句。例如:用“津津有味”一词造句。



  1.弟弟吃饭吃得津津有味。



  2.弟弟津津有味地吃饭。



  3.弟弟津津有味地看《幼儿园画报》。



  “津津有味”在第1句里形容弟弟吃饭有味的程度,在第2句话里形容弟弟怎样吃饭,在第3句中“津津有味”形容很有趣味。



  还有造句时如果采用多种多样的句式,可以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意思。例如:用“美丽”一词句子。



  比喻句:桂林山水像画卷一样美丽。



  感叹句:桂林山水多美丽啊!



  反问句:桂林山水难道不美丽吗?



  拟人句:桂林山水被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



  总之,写话练习虽小,但它下接词语,上连文章,是练习“用笔说话”的起步作业,是学习作文的基本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切实利用写话练习,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0 07: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