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在开始我采用设疑方式引入新课,这样对同学来说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在复习旧知时,虽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往往会流于形式,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大,应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导入。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预设的过程,同学能体会到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步一步认识余数,但同学还是每一步都让老师牵着走,同学没有自已的思维,因此,我要在这步中,让同学多讨论、多考虑,起到小组活动的效果。从而让同学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同学心中悟出始知深,同学才干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得出新的学习的方法,使其学得轻松,愉快,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同学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重点,同学在计算过程中,马上得出其结论,但对于大局部同学来说,只是借助了他人的理解死记硬背结论,而没有让同学理解,所以我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多体验,多动手进行计算,从而自身得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倡议同学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同学学习过程所要学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体验不只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抓住同学的思维,让其多动脑,多动手,让同学真正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同学学得轻松。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切入教学,以同学熟悉的一个小组4人,一个小组6人,怎样就让两个组的人数一样多了?又添了一个小组这个组是8人,怎样就又让他们三个组的人数一样多了?通过同学的动手操作引导同学进入情景,让同学自然地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后反复考虑之后,觉得假如我把4人、6人、8人出示图片,让同学动手移一移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从而从形象思维过度到笼统思维。让同学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之后激起小朋友学习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发生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接着自学课本42页,自学提纲是:1、从横向实物统计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2、你是怎样求它们的平均数的?同学先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小朋友们的思维角度,较浅显地使小朋友们步入重难点地学习中。同学汇报时,同学的两个为什么?(①把这些数加起来是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要除以4?)通过评价同学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对话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时教师给予引导,得出: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实际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填空
1、甲数是108,乙数是189,丙数是10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
2、小云上学用了35分钟,回家用了31分钟,他往返的平均时间是( )分钟。
3、小芳的体重是36千克,小兰比小芳重4千克,她们两人的平均体重是( )千克。
二、 判断正误,错的说明理由
(1)某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
那么每一位老师的年龄一定是38岁。( )
(2)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小红同学不可能捐4元。( )
(3)游泳馆,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
三、列式计算
1、张明有48元,李亮有52元,假如要使他们的钱数一样多,李亮应给张明多少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