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1:4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起需求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今天,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课文,思考: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交流回答:“谜”在第一自然段;“谜底”在第三自然段。

2.在此基础上,理请文章脉络,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找出“谜面”。 

1.自由朗读第一段,看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

2.交流: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3.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齐读)

师: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指名回答)

4.小结:这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奇异的景观”,也就是课题中的哪个字?(“谜”板书加点)

四、学习第3自然段,探究“谜底”。

1、过渡:一条普通的山谷中却藏着这样一个谜,这大大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更想迫切地知道:为什么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前往山谷中,去揭开谜底。(板书:“底”加点)

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你找到表示谜底的语句。

3、 [交流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4、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松树是怎样的形象?(高达、挺拔、不畏严寒、傲立风雪等)

师:说得好,在我们的印象中松树都是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化身,怪不得陈毅在他的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

5、过渡: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仔细读读第3节,用“   ”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师:找的很准确,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想象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弯曲、反弹)

7、有人读完第3节后说:“雪松面对风雪,只知一个劲地向下弯曲,真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因为勇者都会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你同意听到观点吗?请大家认真研读第3节后来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1)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2)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3)如果承受得了,雪松如何做?(腰杆挺得直直的,与雪抗争)

小结:所以学雪松不但不是弱者,反而是强者,是智者!不讲策略一味蛮干只是逞匹夫之勇,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而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它对抗风雪的一种方式!

8.同学们,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4)、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现在就走进魁北克的那个山谷,走近那些雪松,感悟它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出示:(狂风怒吼的声音)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山谷,它们咆哮着,似乎要把这山谷中的一切生命都一扫而空。这时

                                                         

请大家拿起笔,写下雪松与风雪抗争的情景。

(5)、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这种对生命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怎能不让人惊叹,佩服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9、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原因,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14、过渡:两位旅行者通过观察思考,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让他们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

五、学习5、6、自然段,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

1、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指名朗读 。

从这位旅行者的话中你有何感悟?(指名回答)

2、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这样说——引读(出示最后一节)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其实在我们身边、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像雪松一样的人和事,你能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

想到斗争中的“出拳”怎样才能有力?必须要先弯曲,往回收

想到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想到同学、亲人间的相互宽容及适当的让步

3、出示:口头填空

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固然值得我们敬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更值得我们欣赏。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些跟本课有关的成语、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

以退为进、负荆请罪、忍辱负重

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板书:

                   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雪  松            强者!智者!

                             反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1:41:4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课文叙事生动,说理透辟。

课伊始,就以谜语入手,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谜语为抓手,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这样一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揣摩表达方法,体会详略安排的得当。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雪松”加以理解,再解释生活实际加以理解,比如“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的补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我把重点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质和旅行者的语言上,即体会谜底的意义。首先抓住“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一处,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接着便是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先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卧薪尝胆》这篇我们学过和课文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不过课上时间掌握得不好,导致最后有些拖堂,课上的问题显得零碎,教师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6 15: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