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第一小学 卢玉如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问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是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集·语录下》
一、疑字词,则掌握也
字词的教学一般是放在低年级,在高年级对字词的教学就不算是重点了,可是这也不能掉以轻心。也许由于本人对字的结构和含义有较大兴趣,故在课堂上这种兴趣也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学生了。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掌握了几种便于自己对字词掌握的记忆法。
特写一:偏旁记忆法。对《燕子》中的“俊俏”和“添”字的理解。王某同学是这样思考的:“‘俊俏’从结构上讲它是‘亻’因此,它应该跟人有关系,而且我们经常听说,这男孩子长得很俊俏,而且这个词一定是用在男人(性)身上,因为,我很少甚至没有听说过,有人说这女孩子很俊俏。”哈哈!分析得多有意思呀!这一个词给他这么一说,是没有人不会写的了。想不到,这么一个回答还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接着就有一个同学说:“带‘山’字旁的‘峻峭’一词,那一定跟山有关系了。”
对“添”字的理解。陈某同学就这样质疑: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也就是说多了小燕子,春光更加有生机了,那“添”字就不在是“小”了,因此要“多一点”。看,还要费唇舌去讲解吗?
特写二:理解词义记忆法。《渔歌子》中的“箬笠”和“蓑衣”的区别。多少同学背的时候滚瓜烂熟,可是要求默写下来就“张冠李戴”。于是在课堂上我又把机会还给他们自悟自解。李某同学这一奇特的理解,至今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得心应手地默写出来。他说,“箬笠”就是指用竹篾、竹叶做的斗笠,那既能戴在头上又能挡住“斜风细雨”应该在选料上硬一点(用竹子咯),而穿在身上的用草或用棕编制的雨衣(蓑衣),我看为了舒服应该是采用软一点的材料(草),所以,从硬和软的材料来看“戴”在头上的要用“竹”(箬笠),“穿”在身上的要用“草”(蓑衣)。哈哈,想得太妙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相信,你也不会写错吧?
特写三:编故事记忆法。《桃花心木》中的“勃”字,生字检查反馈回来有部分同学把“力”字旁写了“反文”旁。因此,很多同学就开始对这个字进行研究。有位同学的思维太有创意了,他说:“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冖’‘子’‘力’,记住这个字,我能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少林寺有十个和尚很有力。”同学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解释说:“十个代表‘+’;和尚是剃光头发的就是‘冖’;和尚既是剃光了头发,又是男的就是‘子’;很有力就不用说了,砖头都能撞碎,怎么不有力呢?”在笑声中,这个“勃”字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生根了。
特写四:理解内容记忆法。在学习《月光曲》时,部分同学把“恬静”跟“甜静”混淆了,当把这个空间还给他们思考时,梁某同学就从课文的内容去掌握这个词。他说:“那是因为贝多芬的曲子弹得感情很深入了,让盲姑娘陶醉了,这种醉是从心里发出来的一种宁静,体现在她的脸上。所以,‘恬静’的‘恬’字应该是‘忄’”对呀,要是不懂得文章中的内容,这个词他怎么能理解得这么透彻呢?
故此,在学习新的一课时,他们预习的时候很注重对文字的研究。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抹”字,没有人把右边的“末”写成“未”。积累运用四中的“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佞”就没有人敢写成“双人旁”了(有个同学说一个人不能娶两个女人呀)。我没有阻止他们不科学的记忆法,只要他想学,那就是教学的目的了!
中国的汉字太有意思了,要是我们能给他们留有思考的空间,中国文化会散发出惊人的魅力。只有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展开联想,打破思维的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启迪思维,培养出创造性的人。
二、疑朗读,则解惑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深化。”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在学习《燕子》一课时,出示:“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因为他们知道加分的机会又到了。(我们班其中有个加分条例就是课堂上谁愿意提问题,一个问题就加一分,这分数跟期末评优有联系,哈哈,小孩子还是希望能拿个奖回去“炫耀”一下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地自己练读。其中王某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些就对他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从朗读的准确性,停顿,声音,感情等方面)。卢某评价说是:“读的很准确,停顿得当,大家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且很有感情。”被评者听得津津有味,我也给他肯定。但这时陈某同学说:“我赞同卢某的说法,但我觉得‘赶集’一词没有读出味道来。我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我是不知道‘赶集’是什么意思。但我问了爷爷,他说:‘我们常平以前日子后面带有1,4,7数字的日子称‘当虚’,这天买卖的人特别多,水泄不通,那场面多热闹,多欢乐哦!’可是,王某同学没有读出那‘赶集’的味道。”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你能把你的理解从朗读中体现出来吗?”他惟妙惟肖地朗读着,把“热闹,欢快”的气氛真带到课堂上了。我想假如这时老师再评讲的话,那就是画蛇添足了。于是,全班同学都学着陈某的样子读起来,让读在解惑中升华了。
又如学习《跳水》这一课时,船长对孩子的那番对话是很有意思的,假如能读得让人身临其境,老师再分析就等于多余的了。因此,我创设了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一个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后,都没有让人感觉当时的危机情境,到梁某同学读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眼神都散发出光芒,当我们请教他的经验的时候,他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船长的话后面都是带感叹号,我觉得这里用感叹号的意图是强调当时情况应该是很紧急,而且那应当是生死关头的时刻,对于船长一秒就是一条生命了,那读的时候就绝对不能拖,那应该要读得短促有力……”要是真能把“有感情地朗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再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那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部分同学都读得很拖拉,甚至有的边读边笑,评价的时候他们也指出了就是没有读出简短有力的感觉。那怎样突破它,同学们又在思考。陈某同学他若有所悟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读不出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没有那种体验。”是的,“一言惊醒梦中人”,我不是有“铁达尼号”的片断吗?于是第二节课我放给他们观看,情境有了,同学们的理解也从声中升华了。
真实的感情是朗读的灵魂,只有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了人物情感,才能正确表达每一句、每一段以及全篇感情。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能离开对课文的理解而架空进行。因为朗读的质量与理解程度成正比,学生理解越正确,思想感情体会越深,就能有感情朗读。
三、疑文本,则深化也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对文本,要指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学习《跳水》一课时,很多同学对救孩子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请直升飞机。”“告诉他很危险,叫他自己慢慢爬下来。”“马上找软的东西,放在甲板上。”“把船上的帆打开,让他跳进帆里”……同学们的思维发散了,的确提出了很多能救小孩的方法,但,我不急于给他们答案。我是让他们自己通过比较分析,再让他们认识到船长的决策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又能让他们分析总结,在异中求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对船长最后跟船一起沉下去,很多同学提出了疑问。“他有足够的时间逃生。”“他是船长呀,我觉得他不用救生艇,也应该会游泳吧,就多一个船长,玛丽号就装不下了?”“其他人为什么就这样忘恩负义地自己逃生了,也不一起救船长呢?”……经过思考他们最终能体会到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那种决心。
再如《月光曲》一文中,文中介绍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此处,我问:“听月光曲就只是想到这些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说当然不止,因为文中还有个“……”。是呀!要不对文本产生疑问,月光曲就没有我们想象的美了。于是,借着这美妙的音乐,他们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好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流淌,突然从高处泻下来。”“我好像看到波涛汹涌的海水正向我扑过来,撞在岩石上,激起了千丈浪花。”“我好像听到了海水咆哮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仿佛看到了溪水从岩石缝上流出来,流向大海。”……对文本的质疑,既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大胆的想象中学生获得了创新的快乐。
再如《赤壁之战》一课中,有同学就这么疑:“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江心,……这短话为什么一会用‘船帆’一会用‘帆船’?”这一问,我真没有在备课时预设到的,但,我相信学生的思维,要是释放了是会“化腐朽为神奇”的。有只小手举起来说:“船帆应该强调‘帆’。而帆船应该强调‘船。’”“为什么?”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问。他说:“黄盖的帆是扬足的,曹操开始是迎风眺望,看到黄盖的船距离应该要远一点,故此只看到帆,看不到船。而后来,定睛一看再加上黄盖的船离曹营越近时,曹操看到的不止是帆,他更能看到船了。那说明距离短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我觉得他的思维太“神”了。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他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课堂上,老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态度和蔼,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本质疑……记住: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