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9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材研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两首》电子课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两首》整体掌握
我爱这土地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解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其不意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由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缺乏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身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腾。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身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示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实际,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达。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只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一起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乡愁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一起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走,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由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保守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和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保守,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迷惘的基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广博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示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假如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3、“乡愁”本是一种笼统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和。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失望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观赏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依样画葫芦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两首》诗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考虑“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从标题入手,整体掌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一起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假如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袭保守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迷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两首》教学参考
1、《我爱这土地》一诗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同学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背诵《我爱这土地》。
  2、让同学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和“鸟”的形象对表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3、让同学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4、有条件的话,让同学读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等,体会这些诗中的思乡情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5、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下面的朗读示例,供教学时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4: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