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下册《孟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课时】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同学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畔”,pàn。
  2、对照书下注释,同学独立考虑(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一起订正。
  5、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同学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2、抽样提问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评价总结。
    和参考答案:
   ⑴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和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和“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无可置疑。
   ⑵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⑶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和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3、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衔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归纳全文
  1、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2、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局部,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只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防止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考虑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需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七、安排作业
  1、A类:熟读并背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翻译课文.
【和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论据
      失道寡助   域民
     固国治国需要“人和”
  治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论述道里的方法;
  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
    学习古代名家论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
  紧扣文本,以同学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释题。(尝试让同学释题)
二、朗读课文
  1、指名同学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
    
畔(pàn)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
  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1、同学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同学掌握以下词句:
   ⑴ 解释加粗词:
    ① 得道(施行仁政) 
    ② 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
    ③ 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
    ④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 郭(外城)       
    ⑥ 委(放弃)
    ⑦ 是(这)        
    ⑧ 池(护城河)   
    ⑨ 域(限制) 
    ⑩ 畔(通“叛”,背叛)
   ⑵ 翻译句子:
    ① 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     
    ②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③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④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
    ⑤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示?
  (程序:同学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
 
五、质疑
六、小结(尝试让同学小结)
七、背诵(分小组背诵)
八、作业
  以“‘人和’的实际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节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和主旨句。
  5、背诵第四段。
  6、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同学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段。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预习。
  2、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常识,同学结合阅读提示完成(学习目标一)
  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检查、齐读。
二、朗读课文,要求同学注意节奏(学习目标二)
  1、听课文录音:(同学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同学再读课文。
三、同学结合书下注释疏文,不理解处打“?”,提问(学习目标三)
  1、同学结合书下注释疏文,教师前后巡视,了解情况。
  2、同学提问,教师引导回答。
  3、请二三位同学翻译课文,错误处教师引导指正。
四、在疏文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学习目标四)
  1、引导、讨论。
  2、师生一起归纳: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课堂巩固
  背诵课文第四段。(学习目标五)
六、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商精神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7: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