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康城中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⑵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2、情感态度方面: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掌握课文的主旨。
  3、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战略与方法:朗读、背诵;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和风格。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同学读一遍后:这首小诗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
    (明确:这是描写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诗, 寥寥几笔,借黄昏安定静谧景色,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清人沈德潜称誉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这首诗有画一样的意境美而且构思巧,想象奇特,语言清新易懂。)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赏读课文
  1、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同学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同学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同学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同学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置)
    点评:偏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同学的情感处置;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和《词语手册》,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四人小组讨论,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组长记录疑难,交给老师;教师把疑难放在全班讨论
    涉和重点词句,板书
    字词:任意东西、许、独绝、甚、若奔、皆、上、指、千百成峰、千转不穷、无绝、忘反、犹、见(xiàn)日
    句子:(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一起出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昼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3、三读: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同学(水平稍差的)谈自身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同学(水平较好的)谈自身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同学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    异水   奇山
  4、四读: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示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提示:
   ⑴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自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⑵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容纳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⑶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昼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景──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5、五读:悉心体味,明辨课文的主旨──志趣美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同学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同学自由发言,如:
   ⑴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⑵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示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只从侧面烘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唾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示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局部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实际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唾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示。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实际。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书: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机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梁武帝曾经呵斥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只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6、六读:体会语言特色----语言美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同学关注句式“两两相对”骈散结合整齐简练等特点)
    机动:补充骈文知识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只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只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7、作业布置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考虑与练习”。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景──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清高隐逸(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2、能力目标: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骄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骄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交。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 ~520),字叔库,吴兴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实际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教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
   ⑴ 风烟:指烟雾。
   ⑵ 共色:同样的颜色。
   ⑶ 俱:都。
   ⑷ 许:和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⑸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身的行动,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局部,这局部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段。
  四、教学第二段
  1、同学齐读后讲解。
   ⑴ 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
   ⑵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an。
   ⑶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局部。这局部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段。
  五、教学第三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⑴ 实写语句局部讲解:
    ①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③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泠,音。
    ⑤ 相鸣:相向和鸣。
    ⑥ 戾天:到天上;戾,至,音。
   ⑵ 虚写语句讲解:
    ①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②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③ 经伦:筹画、治理。
    ④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⑤ 犹:好像,如同。
    ⑥ 交映:互相掩映。
    ⑦ 见:同“现”,显现,显露。
  2 、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局部。这局部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倾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段。
  六、分析本文的写作顺序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水“异”形象地表示出来。第三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绘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七、朗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1、总写山水给人的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的特点:清澈,湍急。
  3、山的特点:视觉──山之高奇;听觉──泉鸟猿蝉之声;虚写感慨,烘托山水的诱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同学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同学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同学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同学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同学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布置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同学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同学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同学谈出自身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同学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同学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同学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同学想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幼稚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同学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志,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同学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同学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同学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示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让想像飞起来
  1、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同学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同学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考虑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示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澎湃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澎湃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只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发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考虑: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由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只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