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优秀推荐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同学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竞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和个人的生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二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同学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时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掌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示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同学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1、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2、雾气充溢天空。 要求同学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括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倾慕称誉,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
    主旋律是同学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时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筹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只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同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朗读和背诵全文。
   ⑵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⑴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⑵ 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只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同学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同学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议同学自读,教师在同学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方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志向。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高尚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同学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⑴ 积累词语:
     实词:
     (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 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推测语气的陈说句)
   ⑶ 阅读考虑:
    ①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 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
   ⑴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局部又是并列复句。
   ⑵ “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和”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和’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和”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资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
    “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
    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
    “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⑴ 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⑵ “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
    “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
   ⑴ “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⑵ “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⑶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
    “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溺的白玉。”假如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
   ⑴ 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⑵ “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
    “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
    “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缺乏取。’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
    《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赞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和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赞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发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安排作业
六、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同学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é)  属(同“嘱”zhǔ)  淫(yín)  霏(fēi)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局部(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5: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