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 | | | 2013.10.3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发表的《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出双方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友好关系自古以来,你能举一个史实证明老师的观点吗? | 生: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到过爪哇,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 学生已经预习过,基本上能回答出来 | | | (1)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15世纪,观看郑和下西洋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观看《郑和下西洋》动画以及图6-34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完成学案里的表格。 (2)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之后还有航海活动吗?对,在15世纪末,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也进行了航海活动,请同学们结合相关史料,完成学案的剩下部分。 | (1)学生完成学案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的表格。 (2)学生阅读史料,填出哥伦布航海的时间、船只大小,随行人员、到达的地区以及最远到达的地区以及携带的物品。 |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2)让学生通过读史料,自己归纳出哥伦布航海的概况,培养学生的归纳材料的能力。 | | (1)从以上我们总结的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概况比较表可以得出,我们的在各方面更为先进。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而让哥伦布捷足先登了呢?出示一些史料,并结合书本54页的相关观点,谈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动机有什么不同? | (1)全班分为两大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郑和下西洋或者哥伦布航海的动机。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写在学案上,并说出从哪里看出来的? | 根据史料,让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做到以史论证。 | | (1)刚才我们同学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动机分析得很透彻。当然,他们动机不同,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出示郑和下西洋的邮票,相关史料,课本54-55页的观点,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 (2)结论:如何辩证的评价某一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从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两方面评价) (3)引申:我们从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产生的影响对我们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如何做启示类题目) | (1)学生4人一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价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如何正确地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3)思考对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启示? |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以及必要的能力和解题技巧。(比如如何辩证的评价某一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从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两方面评价;如何做启示类题目) | | | | |
五、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概况 早、大、先进 晚、小、相对落后 动机 弘扬国威,加强联系 寻找黄金、掠夺土地、促进贸易 影响 和平使者,但加重了政府负担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但给拉美人民带来灾难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2)本课以大量的图和史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去读史料,析史料,得结论。在这节课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历史味,从历史中学知识,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做历史题的解题技巧,(如:如何辩证的评价某一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从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两方面评价;如何做启示类题目),并和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时政热点相联系,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 2.败笔之处 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形式比较沉闷,可能让学生会感到烦躁;在问题的引导上,还需要更具有语言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