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3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文言文两则》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弈》公开课教案1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身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议的。古文与现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区别。比方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学校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绩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原本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文言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踌躇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同学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费劲,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誉。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依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志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志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身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依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同学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同学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竞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同学表示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身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同学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方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假如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依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同学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身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同学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同学学习的表示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同学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果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身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保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方:“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自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自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身的发明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优秀三位同学吧!
  
  生:我优秀王亚欧。
  
  生:我优秀秦浩然。
  
  生:我优秀我自身,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身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身优秀自身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身优秀自身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优秀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同学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同学一个叫李中芳(同学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同学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同学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同学。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誉他的一个称谓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你干什么事,学什么身手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谓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优秀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自己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同学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知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自己──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自己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
  (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干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游手好闲,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同学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自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发明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假如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两小儿辩日》公开课教案2
  课前活动:看西藏美景,配以师的讲述。
  我来自美丽西藏,大家在美丽的武汉,今天我们走到一起,相信我们可以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信心吗?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呀,大家知道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除了美以外还特别有趣,你看:
  出示大屏幕:辛。
  师:在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什么样的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生:我觉得加一个言字旁可以组成辩字。
  生:加瓜可以变成瓣字。
  生:加纟旁可以变成辫字。
  生:加一撇也可以变成辨字。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辨字。
  师:师板书,指导辩的书写(左边的竖要写成竖撇)。
  师:课题中的辩你怎么解释的?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有关的信息。
  师:这个辩字就是争辩什么?
 
  生:争论太阳。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两遍课题。
  师:两小儿到底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呢,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你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是中国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生:初读古文后很难理解。
  师:好不好读啊。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
  师:不好读是吧,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
  师配乐配画现范读古文。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来什么?
  生:听出来太阳很大,大如锅盖,也听出小了,小。
  师:老师把大小的感觉读出来了,还有吗?
  生:读出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
  生:听出了孔子十分为难不能决断的样子。
  生: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学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
  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几个同学轮读(读得很好,赢得阵阵掌声)。(指导熟为汝多知乎)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给予分子他们什么呀!
  鼓掌!
  师:那里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最后一句熟为的为在这里读为(wèi)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谓一个意思,表示说的意思,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一下。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提出来古文不好读,现在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难点了吗?
  生:我觉得读古文应该先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把字音读通这样就好读了。
  生:中国有一个成语那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一定能把那些难读的古文读流利。
  师:真不错。也就是反复读多读。那么同学们读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上网查资料。
  师:还可以怎么办?
  生:读不懂可以看书看注释。
  生:读不懂应先自身想一下不懂词语的意思,假如还想不通,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学习。
  师:你很会学习。所以说我们学习这篇古文就要做到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那么同学们你们再次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轻声读,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开始吧。
  同学读课文。
  师:读好了,同学们,俗话说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是其义自见(现)这是一个多音字,不读见。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简述课文大意)
  师:看来你把整篇文章读通了,谁能简要地说一说。
  生:孔子向东游行时看见两个小孩争辩,两个小孩请他判决,他却不能。
  师:非常好。孔子是谁呀,谁来说说。
  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问字,拥有弟子三千。
  生:我知道孔子的名字是名丘字仲尼。子是古代是有学问人的尊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你很会学习。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两小儿的。
  生:孔子是在东游时看见的。
  师:原文怎么说的,一起读。
  生读。
  师:游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旅游。
  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认为是学习的意思。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孔子没有时间去旅游。
  师: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赞成,我认为还是旅游。
  生:我觉得孔子是边游玩边学习。
  师:综合了他们俩的意思,非常好。这个答案我觉得非常棒。孔子做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刚才这个同学看到了出门游玩是必不可少的,出门讲学也是应该的,所以这里的游作为游学是最确切不过的了,这是书上没有的,赶快在书上注一下。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孔子那个时候应该是周游列国,孔子学问非常大,但他并不认为是这样,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向他人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个游是学习的意思。
  师:我们简称游学,综合在一起,把你的意见和同学的意见综合在一起,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游览祖国山河。假如你还有意见,我们课下在争论,好吗?
  生:好。
  师:为什么这里还要有一个斗字。
  生:因为他们争论得很激烈,双方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
  生背。
  师:同学们我们小伙伴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争辩,为了标明各自的观点,我们看看,两小儿各持的观点是什么?赶紧读读第二节。
  生读第二节。
  生:其中一个小小朋友说日出时太阳开始离我们近,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第二个小儿说日出时离我们远,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能读一读原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
  师相机指点,不要紧张,慢慢来。
  师:谁再读读第二节。
  生:我想先说说我的观点。
  师:请你先读读,我们这个班很活啊。
  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流利,但没读出个性,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生读。
  师:出示课件,我们再读一下他们争辩的两个观点。
  生读,师指导。
  师:谁能用自身的话译一译这两句话。
  生根据古文大至说出意思。
  师:非常好,这里面哪一个字是距离的意思?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去是距离的意思。
  师: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
  生读句子。
  师: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句子。
  师:读是读通顺了,意思也懂了,但是还缺少一点儿韵味,这里的“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通过这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但知道了两小儿辩日时的观点,第一个小儿认为日始近,日中远,而另一小儿则相反,日始远,日中近(板书)。
  师:同学们,既然要争辩,当然有自身的理由,下面的学习,希望自身去完成,学习三四节,看看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这次希望你们自身读懂。可以在两人小组中议一议。你读原句他来议,或者你议他读原句,可以吗?
  生:可以。
  两人小组互议师巡视指导个别词。
  师:刚才同学们自身读了,现在先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句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凉乎。”
  师:声音很洪亮,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在自身读古文中,很多小朋友提出什么是车盖和盘盂?看来你们都没有见过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图片师介绍。
  师:现在都知道了吧,我们请人译一译。
  生:说译文。
  师:译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两小儿在争辩的时候陈说的理由是什么,一个小儿的理由是──另一小儿的理由是──,两小儿在陈说自身的理由时,他们都说了一句在句式上极其相似的话,你能找到吗?
  生:我觉得是这两句。(此不为……;一个小孩说……。)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看两小儿陈说句从句式上看,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平时我们用反问句时,有什么好处?
  生:比陈说更确定的语气。
  生:表达得更强烈些。
  生:反问句可表达出自身的观点。
  师:你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平时我们发现的确是近大远小,他们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
  生:很自信。
  生:理直气壮。
  生:不服气。
  生:意志坚定。
  生:还有一股傲气。
  师:怎么表示出来。
  生:可以读出来。
  师:你读读。
  生读(台下老师鼓掌)。
  师:读得真不错。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两上儿对自身的理由充溢自信,老师来引读,男生读一儿,女生读一儿。
  师:两小儿辩得势均力敌,这时候孔先生来了,于是两小儿让孔子分一分谁对谁错。孔子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能判断吗?
  生:不能。
  师:古人中怎么说?
  读指导一些字的读音。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熟怎么讲?
  生:谁,哪个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智慧很多啊?
  师: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却不能决意,孔子当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孔子很无奈。
  生:当时非常羞愧。
  师:这也应了他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至于太阳到底是远?
  师:文章仅仅117字,让我们看出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的学习态度,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两小儿勇于探索,不耻下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要学会。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板书】
 
          一儿:日出近 远小近大
             日中远
     两小儿辩日
          一儿:日出远  近热远凉
             日中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学弈》课后反思3
  本课教学,是同学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同学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同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同学”上下了功夫。这样大大激活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同学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同学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同学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大大激活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同学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同学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同学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同学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由此,在设计上,漫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体会,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同学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效果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保守,形成了开放式课堂。采用创设情境法,精美的竹简文言文,诗情画意的古琴,将同学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保守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拓展抒发真情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同学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同时,通过优秀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同学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同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同学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9: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