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听课反思 听《柳树醒了》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2:2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评课理当成为每一个业务领导的常规,因为一个学校的生命就是教学质量,而质量的提升就是课堂,试想一下,课堂的价值所在莫过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说,业务领导提升学校生命力的战营就是课堂,听课、评课不得不成为领导的杀手锏!

    新学期,新气象!新任务,新目标!开学来的第一个例会,燃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常规管理的更新、实施。听评课成了首当其冲。教师每周必须听够一节课,业务领导X节,根据级别,都有自己的下线!不设上限,多多益善!

    为了应付差事,那就听吧!把工作当作一种休闲!课程表只有第一节数学的份,第二节青一色的语文。我这个数学老师只有去听语文课的份!就当自己去听历史评书了!和大家分享一下收获吧!

    一、学生自读课文。有经验呀!竟然还是自由读,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二、我会认。生字词处理,课件展示,画面清晰,动态感强,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我会读。处理课本的关键词语。记忆最清晰的便是对比认识“耍”和“要”,以及“梳”和“流”。试误法也让课堂略显新的理念观。

    四、再度感知,理解大意。以问题而读书,好准确的目标呀!柳树都有哪些朋友啊?并且处理好了课文的文本细节,跟、给、呀、哟等等,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通过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和基础,开始考验吧!看看你是怎么个理解法?巧妙设问。

                                春雷对小柳树说:▁▁▁▁▁▁▁▁▁▁▁▁▁。

                                柳树对春雷说:▁▁▁▁▁▁▁▁▁▁▁▁▁▁▁▁。

                                春雨帮助柳树▁▁▁▁▁▁▁▁▁▁▁▁▁,

                                柳枝变得▁▁▁▁▁▁▁▁▁▁▁▁▁。

                                柳树对春雨说:▁▁▁▁▁▁▁▁▁▁▁▁▁。

                                          

                                春燕和小柳树▁▁▁▁▁▁▁▁▁▁▁▁▁。

                                柳絮▁▁▁▁▁▁▁▁▁▁▁▁▁。

                                柳树对春燕说:▁▁▁▁▁▁▁▁▁▁▁▁▁。

                       假如你跟小柳树说,你会跟他说:▁▁▁▁▁▁▁▁▁▁▁▁▁。

此环节学生的表现算是多姿多彩,热闹的很!理解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精彩纷呈。

    五、我会连。

春雷     洗澡

春雨     说话

春风     玩耍

柳树     梳头

    此环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力,记忆事物的特征。

    春天跟▁▁▁▁▁▁▁▁▁▁▁▁▁说话,说着说着,▁▁▁▁▁▁▁▁▁▁▁▁▁。(桃花  杜鹃花  小草  布谷鸟  春笋  蜜蜂  燕子  青蛙等等)

    六、说字的田字格写法,拼音,话字的读音,组词。教师示范,学生描红,再书写。

    如此的流程,还有那个大家敢说个“不”字呢!还是我这个不懂教育的老师说定看法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老师要有个性的教。突然发现,如此好的流程,我却没有发现“个性”的地方,或许是我没有那样的眼睛吧!但我还有想表达自己有个性的看法。

    1、教师细读文本。记得郭文祥老师曾经做过好几年的教材培训,每次都围绕细读文本。一下子读了好几年,每年都新的任务。

    2、学生详读课本。每一次教学过程,都有一个自己预设与实践的过程,学生读懂课本需要一个好长的过程,才会有自己的感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的过程不可走捷径,也没有捷径可走。

    3、教师要是有自己的课型结构。每一次的教学,都有一次的尝试发现,需要大家大家一起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设计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6: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