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思考 作业改革,路在何方:作业功能定位的再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20: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做作业?翻阅古今中外诸多教育论著,关于课外作业的论述不为少见。如我国古代的《学记》中关于“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论述,就是把“居学”(正是指学生休息时的课外作业)与“正业”(即正式的课程)作了对应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凯洛夫的《教育学》,乃至杜威的《明日之学校》中,都有对作业的论述。尽管关于作业的性质和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见解,以凯洛夫为主的传统作业观认为,作业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阅读和书写是主要形式,它具有封闭性、独立性、形式化等;以杜威为主的活动作业观则认为,作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各种操作性活动,具有情境性、经验性和生活化等特点。但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课外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作业有什么用?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习划分为连续进行的四个步骤,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其中,第四个步骤——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系统知识进行练习作业。中国古代教育家把学习总结为学、思、习、行四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其中,习的步骤大多数也属于作业范畴。作业的确可以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并使技能和技巧完善化的一个重要路径,其观点与做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但巩固型作业超负荷后,会怎么样?当前学校面临的作业问题则是,学生课外作业的量常常大到让人不堪重荷,小学作业要做到深夜也不乏例子。综观我国近年来关于作业改革研究可发现,时间超标,内容形式单一枯燥,评价反馈生硬等问题,使课外作业加重学生负担成为了共识。且一些调研发现,许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做的作业恰恰是一些以抄写和背诵、计算等题型的机械重复为主的作业。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学校教师的不负责,不如说是太负责——因为太多的教师坚信重复或练习能使记忆联结得更牢固,只有足够量的作业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知识。

        然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则会让教师们大失所望。斯蒂文森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作业时间与其学习成绩之间无论在哪个国家均无显著关联。吉尔等人研究更始发现,作业时间最佳控制点是学生取得最好学习成绩的关键,而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学习成绩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一个重要的理由则是,过量的作业挤占了学生追求身体之善、社交之善的时间,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追寻幸福的时间,必然走向负面。

        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在义乌作业调研中也指出,“将传统的家庭书面作业‘囚禁’在‘机械训练’的牢笼中。试想,在这种极为狭隘的训练观下,学生的潜能何以开发?学生的兴趣何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何以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以融入冰冷的训练程序之中?”

        义乌市要求中心城区12所小学从2013年开始全面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取消的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文本型家庭作业,而用各种非文本式的丰富多彩的新型作业替代。从这一角度来看,取消书面作业的做法,则是对这种机械而超负荷的作业做了一些割舍。这样的作业改革其本质也是对课外作业价值的重新界定,对课外作业形式的多种设计,及对课外作业管理机制的重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天探索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可见,今天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基层学校所做的关于作业改革的诸多工作,事实上并不是纠结在布不布置课外作业,而是纠结在布置什么样的课外作业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20:10:15 | 只看该作者
    作业改革,路在何方:作业功能内涵的再思考



        课外作业的形式就仅仅是抄抄练练吗?“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此为教育大辞典中对课外作业的定义。可见,从该定义中便可看出,作业仅仅是机械练习本身就是对作业自身功能的曲解。早在上个世纪,教育家杜威就指出,“作业不是指为使儿童坐在桌子边不淘气、不懒散而给予他的任何一种‘忙碌的工作’或练习。作业是指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他强调作业是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与掌握自然与社会的知识,是一种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直接经验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业除了巩固练习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还应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今天的作业改革,必然也需要我们超越熟能生巧、巩固知识技能的练习观,重建作业观,赋予作业新内涵。

        1.作业应该具有促进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的作用。教育是与幸福直接相关的命题,兴趣与情感是启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之一,作业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而不是产生负能量。这就需要在作业的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作业情绪。通过作业形式的变化,增加作业的问题情景设计,作业的课外资源开发的形式,让作业变得更有吸引力,同时,也可通过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来提高学生对作业的认同度。如上海某学校的一个作业案例中,老师把低年级的《寓言二则》的作业——“读背文中的两则寓言”改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读一读,准备充分后读给班级同学听。”这样的改变,其实就是协商,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来学习,自然也就有兴趣了。另有学校除了做家务外,还把陪长辈聊天等列入假日作业,本身也是注重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的一种导向。

        2.作业应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渡。就学习的目标来看,必然应该从“学会”到“会学”,对于作业的功能而言,还应发挥学习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杭州某校对学生数学寒假作业有这样的设计,要求学生翻看八年级(上)试卷、作业本、课时训练及培优,整理成一本《八年级(上)数学典型题和错题集》,尽量能把同类错题归类整理。这样的作业,从表面来看,是让学生能够把之前零散的知识点和做错过的习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发现自身薄弱环节所在,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则是对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树立一定的整体意识,促成其知识体系的形成。

        还有一些学校设计的导学作业,不是教师找问题让学生来解答,而让学生自己来找问题并做出解答,或学生找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答。这样的作业培养的也是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应该有强调综合性的实践应用目标。今天的作业研究与实践,教师与学校的视野早已超越传统的以抄写和背诵、计算等题型为主的机械重复的作业。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对情境的认知、顿悟和理解。关注学习的非结构性、合作性和具体情境性,作业应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体现合作、探究、体验等价值导向,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指向学生意义构建的活动型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家庭作业的主要形式。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活动型作业正是此方面的典范。

        如浙江义乌绣湖小学的七彩实践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学以致用。在该校,二年级学生学完《元角分》后,家长和老师主动策划“绣湖童真少年义卖”活动,宣传“五水共治”,情系西部贫困儿童。孩子们从选择义卖商品、撰写策划海报,到现场叫卖出售商品、书写书信邮寄,并把所见、所感、所想、所悟,用照相机、录像机、笔记本等记录下来。这一连串的活动,孩子们自主选择参与,身心愉悦,获得了良好的实践体验,这效果显然不是简单抄抄写写、口头说教能够取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7: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