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古诗两首》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1
〖借助多媒体,感受具体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同学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同学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俺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同学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乞巧》课后反思2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孩子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假如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俺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战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胜利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局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俺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俺还布置了让同学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同学与文本距离是俺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俺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同学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俺便用《西游记》插曲《孩子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同学、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俺教学时由同学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俺让同学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局面,最后请同学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同学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同学自身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规范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干让诗情在同学心中发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同学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俺此堂课的单薄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一起努力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乞巧》课后反思3
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语文教案,给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公开课教案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同学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俺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身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同学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同学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同学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文本解读的兴趣。
同学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同学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协助同学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同学的感情朗读。这样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身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同学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同学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同学、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同学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发生了思维的火花,同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身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同学发明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同学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同学读书的神态说:“俺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陶醉于诗中。俺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同学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同学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同学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俺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小朋友没有什么向俺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同学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同学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录像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小朋友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同学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俺想假如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同学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同学的发明思维。教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同学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让远离同学的古诗意境走进了同学的生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5: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