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1 13:30:50
|
只看该作者
二、内容的编排及呈现
1.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方程的经验,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的内容,大体分三段编排:第一段教学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应用等式性质解只需要一步计算的方程,初步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三段侧重引导学生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自主探索并逐步掌握一些稍复杂方程的解法。教材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启发学生联系等式的性质探索相关的解法。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也突出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和特点,有利于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主动探索不同方程的解法,促进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 在相同的现实背景中认识和应用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呈现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之一,而呈现和描述数据仅是统计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教材在安排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时,注意把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相同的现实背景中识图、读图、用图,体会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感受应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价值。例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先给出两种保温杯中水温变化的数据,引出相应的统计图;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陶瓷杯和陶瓷碗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尝试用刚刚认识的统计图呈现数据,并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比较获得结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又凸显了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统计活动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 进一步突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分数概念拓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分数的定义来看,分数m/n既可以理解为把1个单位(单位“1”)平均分成n 份,表示m个这样的1份;也可以理解为把m 个单位平均分成n 份,表示这样的1份,即m/n也可以表示m 除以n 的结果。换句话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质上是分数意义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理解和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因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难度不会太大,倒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可能产生较多的困惑。为此,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说明“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 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紧接着,便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结论,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单位“1”的概念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由此,进一步引出假分数的认识,帮助学生相对完整地把握分数的概念。容易看出,通过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对分数基本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自主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以及理解假分数的实际意义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明显。
4. 把对圆的特征的感悟贯穿于认识圆和扇形、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全过程
作为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曲线图形,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较为直观的层面,还应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形成更多、更有价值的感悟。教材以不断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圆的特征的感悟为主线,合理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学圆的认识时,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探索并理解同一个圆内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扇形的认识时,则注意突出扇形与它所在的圆的关系,强调圆心角和半径决定扇形的大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心、半径等概念的理解。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自主阅读和讨论交流,初步了解圆周率的含义,体会“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这一结论的丰富内涵,感受圆的无限魅力;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有层次的操作,逐步领悟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关联,体会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圆的特征的体验。上述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发展性功能。
5.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十分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此前的各类数学活动中曾经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考虑到上述具体学情,教材在安排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转化”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策略角度重建相应的认知结构,体会“转化”的策略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疏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从而使原有的相对模糊的认识趋于清晰和明朗,使原本相对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具一般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稍复杂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初步掌握策略应用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紧接着启发学生回顾曾经用“转化”策略解决过的问题,进一步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策略运用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在此基础上,把数的运算与相关图形的形状、大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再次体验“转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主动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上述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体验策略、应用策略和形成策略的认知心理,有利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思考,融会贯通地把握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