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文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主体,更具有人性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长期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的话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人为本,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 ,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验非常有限。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 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与学生主体性原则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心声,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快乐的境地,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坚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不得不强调的一个基本法则。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大胆发言,畅所欲言,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人人都有表现的舞台,人人都有得到老师肯定的喜悦。
三、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置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而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适时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总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以及语文文化有积极地情感,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 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学习情绪,产生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看教育的方式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