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讯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不可或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1:5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讯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不可或缺
仲全勇   绵阳电大三台分校
内容摘要:校讯通推出已经有些时间,在中西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在家校共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有目共睹。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又特别是偏远的留守学生较多农村地区,应用还是不足。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校讯通在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的现实优势、重要作用,有效运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等展开探讨,以期达成 “校讯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不可或缺”之共识,以期校讯通在广袤的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得到推广普及,惠及广大留守学生及家庭。
关键词:校讯通;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不可或缺
实践已经证明,校讯通这套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交流方式,提高家校育人质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广袤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校讯通的运用却差强人意,又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又比较的多,据笔者观察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占到30-40%,有的个别班级甚至达到50%以上;加之这些地方管理理念的陈旧,家校双方认识水平的差异,校讯通的运用可以说还举步维艰,给我们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抓好家校沟通联系,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尤其是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笔者认为,校讯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不可或缺。
一、校讯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的现实优势
他最大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适用,使用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
可以让生活在中西部广袤土地上,因各种因素制约,导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甚至部分老师,无需经过专业培训,只要会接打电话、会使用手机,会操作固定电话或者手机的基本功能,就可以使用校讯通,让家校沟通变得及时而顺畅。
比如:通过手机短信,教师就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学业评语、当天作业、学校动态和通知等信息直接发送到偏远山村、远在千里之外务工的家长手机上,使家长及时、方便、全面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拨打固定电话、或者用手机发送上行短信、或登陆校讯通网站与学校教师进行互动,主动查询子女的各项情况。而与之产生的费用,就绝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家长来说,是完成可以接受的,并不会超出他们的存受力,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校讯通能助力偏远农村家长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使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时空障碍,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帮助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现状不容乐观,基本状况是:
(一)家校联系不足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他们的工作量都大:要么是跨年级教学,要么是多学科教学,要么是周课时特别大,有的地方老师还有辅导学生上早晚自习。有限的课余时间,客观上使老师在家校联系方面不能深入开展工作。由于奖励性绩效工作的使用,学校往往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激励措施有限,已经出现不愿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情况,从而使班主任对家校联系工作热情不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1:57:13 | 只看该作者

(二)家长重视不够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相对落后,加之当今大学生工作难找—就业难,让农村家长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学生就业的压力,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又开始蔓延,使得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日常学习的情况更是不闻不问,更不会主动联系学校。
(三)家校联系不便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偏僻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分散,路途较远,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老师要开展家访工作也就非常困难。学生在校出现了某种状况,往往无法及时的与学生家长联系,使家校联系很是不便。
(四)家校联系缺失
农村留守学生家长为了家庭生计,不得已都要外出务工,家中只剩老人或亲戚照顾孩子,而外出务工时间又与学生在校时间相重合。因此教育孩子的责任也就转移到了家中老人或亲戚身上。而家中留守老人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对家校联系不重视或无法与学校沟通;学生亲戚由于责任心等原因,不会主动取得联系,导致家校联系缺失或缺位。
三、家校沟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一)家校沟通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家庭环境则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教育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就能让远在千里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二)家校沟通有利于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通过定时不定时的交谈交流,针对孩子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为生计而忙碌的打工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既不要过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要肆意“包办代替”或“放任不管”。
(三)家校沟通有助于开展针对性教育
每个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生性胆大,有的人天生胆小;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迟;有人兴趣比较广泛,也有人兴趣比较专一。这些差别对于某些学生而言因为性格、心理等原因使然,家长、老师可以把学生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优势等定期交流沟通,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四)家校沟通有助于学校提高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学校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1:57:19 | 只看该作者

(五)家校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及时得到学生信息,并及时制定应对之策,要么立即纠正学生偶然出现的“人生小插曲”,要么对困惑解决给以恰当的建议,要么对小成就给以适当的奖励,如此等等,当罚则罚,当解则解、当奖则奖,让学生的行为、心理、心态始终在正常的轨迹上运转,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
四、校讯通在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中的有效运用
前面的论述已经提及,由于诸多的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不畅或者缺失,中国移动公司推出的“语音+网络+短信”的校讯通这一家校互动平台,她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操作简单适应”的优势,恰恰可以较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家校沟通所面临的困境。
(一)对学校老师而异
1、克服空间距离,及时家访
如果说农村留守学生家校距离有几里几十里,外出务工家长与学校间距几百里几千里的话,校讯通就能让这几里、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的距离缩短为一指之间。
学校老师可以将学生近期在校的各种表现、学习情况、健康状况、等有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家长,大大减轻了老师路途来回的劳顿之苦。校讯通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现代化沟通方式,使家校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弥补时间不足,惠及每位学生
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即使是对1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步行或者驱车来回时间至少要用小时来作计量单位;短时间内如果要遍访全班每位学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人应酬多,家访时间的选择,还要小心翼翼,最起码得“预约”。而有时几次打电话,一些学生父母都由于忙于工作没空“接待”。如此一来,家校沟通造成许多麻烦。
校讯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短信把班级活动开展情况、学生主要表现、学校活动通知、近期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群发给家长,简洁明了,省时高效,惠及每一位学生,避免了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这也充分体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代新要求。
3、实施差别化教育,因材施教
学校老师通过免费短信的方式或者电访的形式,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地一对一交流、沟通、探讨,尤其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一起讨论,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实施差别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传递温情,加深家校友谊
学校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温馨提示一下家长,孩子身体注意事项,学具准备要求等等,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每逢节假日,可给家长们发一条温馨的短信,捎去问候与祝福,传递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家庭的关注之情,让学校、老师与家庭、家长、学生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1:57:25 | 只看该作者

5、科学指导,提高家教效果
校讯通,其实是一个系统庞大、功能多样的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家长、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语音交流、短信交流、视频通话。学校老师可以提醒外出打工的父母,通过打电话,发短信、视频交流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要求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子女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6灵活运用,安全助手
学校放归学假、收假的例行时间安排或者特殊情况临时性安排,学生请假离校、返校等涉及学生安全的管理事项,均可通过校讯通平台,提前准确告诉家长,以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监管好子女离校期间的安全。
校讯通还可协助处理偶发突发事件。有时孩子由于贪玩或想和同学在一起,事前不通知家长,就自己做主,放假后直接到同学家。家长发现孩子放假未归,会非常着急。这时学校老师就可以立即通过校讯通平台,给班上所有学生家长发送寻找孩子的短信。这样既快捷又高效。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校讯通就会发挥神奇威力,为学校、为家长解忧排难。
(二)对农村留守学生家长而言
1、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贫富差距日益显著的今天,尤其是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的原因,因为自身文化层次较低的制约,他们的通信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绝大部分只会使用基本的手机通信功能,主要依靠电话交谈、收发短信达到与他人交流目的。而校讯通恰恰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方便的特点,使他们乐意接受校讯通,作为家校沟通的渠道和途径。
2、人在千里,亲情不再陌生
校讯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学生可以免费拨打预存在校讯通卡中的亲情号码,与家长进行即时通话。学校可在教学楼、宿舍楼每个楼梯间安装电话,让更多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家长对话沟通或视频对话沟通,使家长能了解和看见学校生活的孩子状况,让孩子能和爸爸妈妈零距离接触,缩短了家长和孩子的亲情距离,让亲情不再陌生。
3、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教育子女更加高效
在网上留言、交流,具备及时、不易遗忘的特点,家长有意见和想法也可以“直抒己见”,避免了当面语言交谈的尴尬。家长可以用网名,隐藏自己身份,解除谈话的“后顾之忧”,可以向班主任、学校老师、领导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与家长之间没有秘密、没有顾虑,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收到这样的意见建议,亦尤其珍贵,使问题披露更直接,有利于学校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使家长子女教育更加高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1:57:28 | 只看该作者

五、学校使用校讯通进行家校沟通的注意事项
(一)适时对家长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
留守学生家长大都文化水平不高,背井离乡,告别孩子, 远离故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还不具备电脑或网络的支持,即使有硬件条件, 也因种种原因无暇上网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只能长期使用手机进行电话或短信进行家校沟通。这给老师利用校讯通平台,丰富家校联系方式,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有必要在寒假放假前,利用绝大部分家长回家过年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家校沟通提供技术保障。例如:如何加入QQ群、收发QQ消息、收发微信,如何上网进入专门网站,浏览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如何在专用信息平台留言等
(二)家校沟通内容要辩证客观,不可偏废
具体说就是多报喜,少报忧;先报喜,后报忧,防止把家校沟通当成告状汇。部分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数落。发泄之后,家长原先准备的话没说出来,只好闷在心里,折过身去,再拿孩子出气。这样的谈话,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在与家长沟电话沟通时,可以让学生在场,一方面可解除他的顾虑,防止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与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当场受到教育,深感老师与父母对他的关心与信任。
(三)家校沟通态度要谦虚诚恳,不可夸夸其谈
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前提。使用校讯通时,不可以自己先入为主一味的夸夸其谈,一定要注意倾听家长的意见,我们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满腹牢骚、怨气冲天,甚至最不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为了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使用校讯通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班主任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家长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印象,这样从感情上容易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6: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