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面的现状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多种因素以及瓶颈的制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改进,最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更好地有机结合,让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为教学服务。针对以上的情况,在这里,我总结了以下的应对策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针对“资源展示过量”问题,我总结了以下改进策略:
1、开放信息,自由选择
网络资源丰富,不要因为担心信息资源迷航而封闭这个多彩的世界,相反,需让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在开放的信息里自由选择,收取更多更全更准的信息。教师上课时,可以选择或创作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自主探索的课件。比如,学习《岳阳楼记》,关于范仲淹的生平,学生知道得并不多,在网上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互相交流,了解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意识的形成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中心。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学生这种能力更应首要具备。举个例子来说,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罗布泊的信息,信息很多,搜集哪些为好呢?首先告诉学生,要先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来选。可以搜集罗布泊过去的住处,罗布泊现在的内容,看二者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还可以搜集有关罗布泊的神秘之处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样学生知识丰富了,对课文内容也会更深入的理解。在结束本课时,再布置一个作业,收集人们随意破坏地球,造成生态灾难的资料。然后由小组同学一起共同加工、筛选、组合,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类生态破坏带来了哪些灾难,制作成幻灯片或者网页,互相交流。经常这样做,就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保障学生自学协作时间
游览大量的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要求学生自学和协作的时间有所保障,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积极思维的时间,有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的时间,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有所得,甚至可以在占有资源和有所发现上超过教师。
二、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理解”问题,我总结了以下改进策略:
1、明示师生地位,增强课堂控制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因此,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应当把握好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讨论时要设置主题以防跑题遥远;小组讨论时控制好学生的节奏、监控学生的进度;技术分组时要让学生先讨论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任务;展示小组内容时要对每个小组作评价、记录、对比分析等。
2、加强学生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更多地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尝试成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灵魂。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尽可能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应用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