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永恒的建筑教学设计
艺术组:张丹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懂得建筑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条件。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并绘制一幅理想中的建筑设计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有宏观的认识,理解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重点: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自然环境与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可属“欣赏评述”类型,通过分析作品欣赏作品,加强学生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优秀建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从动物、人类对建筑功能要求出发,结合建筑与自然和环境融合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中以自然环境为本的思考。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对建筑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方面的理解还有待于加强,本课重视在意识启发学生能够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进行构思创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辩字游戏。屏幕中出现四个甲骨文图片,分别为“宫”、“京”、“家”、“室”。请同学们猜出他们对应的是什么汉字。(请同学们抢答)在对应的图片下面显示其汉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汉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对应的甲骨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思索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甲骨文结构暗含着中国史前原始木结构建筑的原型(以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原始房屋复原图为例)建筑——古往今来,莫衷一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休憩的场所,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它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需求(出示课题——魅力永恒的建筑)
歌德说,建筑如凝固的音乐,好的建筑不仅满足其功能的需求,也是一件充满音乐般和谐和韵律的作品。所以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二、动物创造的优秀建筑
1、其实,建筑师很多时候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动物的建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哪一个建筑是和动物的建筑有关?放映北京鸟巢的图片,提问:鸟巢的优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造型优美;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像树枝编织的鸟巢,朴素、简洁而生动。
2、你能举出哪些动物给自己搭建了完美的房子?(学生们自由回答)这些动物们再给自己建造房子的时候出了庇护的作用还注意到了那些?比如从取材、造型、空间的利用上,学生小组思考后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动物完美的建筑往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能很好地利用当地材料,改造自然环境。
三、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1、动物为自己搭建的房子尚且会顺应自然环境,那么人类的建筑设计师在不同的地域,是否也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能够利用本土的不同材质,利用不同的空间,来设计不同的建筑作品呢?播放交河故城、爱斯基摩人的冰屋、陕北的窑洞。
交河故城:利用黄黏土建造,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台面向下挖。其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 ,主体结构依然留存。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爱斯基摩人的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使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的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层传导到野外,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陕北的窑洞:陕北的窑洞依山势开凿,利用黄土本身直立不塌的性质,采取承重能力好的拱顶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黄土高原具有图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做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汉族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
2、思考训练: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与本地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建筑作品。(学生自由回答)
放映一些有特点的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建筑,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总结:顺应当地自然环境,使用当地材料,自然显现其自然环境的特色。环境与建筑相互作用。
3、播放葡萄牙吉马良斯的石头屋,请同学们分析这个作品是如何与环境相结合?
现代设计和技术的完美融合,促进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出示流水别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完成一个建筑?(要做好一个建筑是不是直接就开始动工建筑?)
五、学生尝试练习
小组讨论:
请根据我校的校园环境选择合适的地点构思设计一个凉亭(同学们尽情的讨论,每组选出发言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内容)
提示:1、选择合适的地点
2、选择合适的风格
3、进行草图设计
教师进行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