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用电教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2: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用电教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现实课堂中,有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与文本对话,有时教师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来牵引学生的阅读。为了让学生在直观中与文本对话,较快走进文本,可利用电教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关键词:电教媒体;文本;距离
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现实课堂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他们不知如何与文本对话,有时教师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来牵引学生的阅读。因此,我以课堂为载体,摸索如何利用电教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在情境中与文本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必将会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因此,我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中,与文本对话。
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销烟这一壮举,我播放一段视频,再现销烟场景,理解壮举,升华情感。播放完后问学生:假如你是在场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场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是在场的鸦片贩子们,你又有什么感受呢?从哪体会到的?
在教学《长征》一课,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学生对长征的背景、意义因为距离时间太远不一定了解,会给学生理解把握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中“金沙江战役”、“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故事学生可能不知道,需要结合查找到的资料来了解。但是,乡镇学校的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比较被动和有局限性,我一方面布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另一方面准备好“红军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
“以读为本”是我们这几年阅读教学中一直提出的口号。的确,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它是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好的途径之一。因此,在一堂课中,我总有安排学生读的环节。如果是一些抒情性的文章或重要的语句,更是离不开读。如《西风胡杨》、《秋天的怀念》、《桂林山水》等课文都很适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把朗读和感悟课文很好地融合起来,品味感悟语言,读懂文本。
许多课文录音材料,我们都可以搜集到。一是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带,二是把下载到课文录音插到课件中,在需要时播放,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意境和升华感情,也为自己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
三、绘画思维导图与文本对话
思维导图,它的特点是因文想图,因图导学。我用这种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以一种更容易、更直观的方式与文本对话。他们有的从课文的内容去绘图,有的从课文的表达方式上去绘图,有的抓住重点词句去绘图等,都能够形象阐明各自学习理解到的内容、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来,语文课程的抽象性趣味化,学生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我班学生一开始是不明白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这一形式,我除了理论说明外,还借助多媒体展示范例,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绘画把你对这篇课文的预习情况展示出来。如:
不少学生画出来的思维导图很漂亮,许多学生学会了画思维导图之后,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思考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2:10:17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虎门销烟》这一课,课前我布置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去预习。不同的学生,预习的角度不同,所画的也不同。如:
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他们做到持之以恒养成绘画习惯,有时我会不定时地拍下一些漂亮的思维导图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学生在观摩之后,画得更漂亮了,思维导图也更切合文本内容了。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有一种活力。而这种活力更多的是来源于学生,因为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这是一种与文本交流的动态过程。我想他们通过电教媒体较快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会与文本对话,从而慢慢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