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困难及对策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困难及对策探究
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学区   高飞   杨军   崔永慧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标志。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师资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借此谈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  困难  对策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地中小学纷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经济、设备、师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才刚刚起步。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人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教学硬件匮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贫困地区中小学使用的学生电脑,大多只能进行打字练习、文本编排、数据格式化等常规教学之用,对于像Photoshop、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之类对内存、显卡等硬件设备要求较高的设计类软件而言,这些电脑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动画制作,然而由于硬件的性能指标太低,在实际教学中,我只能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们看,他们无法自己练习完成一件成品的设计。由于大部分电脑硬件老化,加之使用过程中不注意检修,导致大多数电脑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比如我校机房现在使用的机械式鼠标因滚球丢失严重,使得鼠标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对于维护问题,一来费用偏高,二来淘汰的零件难以购买,三来也没有人愿意卖买淘汰的硬件产品。
2.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由于半路出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有些内容教学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本该细讲的内容就只能一笔带过。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 , 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教师自己去捉摸,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苦苦思索,不可避免地要多走许多弯路,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3.教学理念陈旧。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师仍将信息技术课程错误的等同于计算机教学,认为信息技术课是计算机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甚至觉得用多媒体教学还不如自己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张嘴省事些。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的艰难性由此可见一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只有在公开课、教学比武之类的竞赛活动中才难得一见,加之硬件所限,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普遍应用。绘声绘色的课堂常态化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还是个依稀的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4:43 | 只看该作者

4.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在学校方面,由于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该校考试评价成绩的好坏,这就导致学校的精力都放在语、数等几门学科方面,从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在家长方面,“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绝大多数家长的主要思想,每位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而他们认为成才的标准就是以后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他们也知道当今社会对电脑技术的需求,但会认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这无形中就让他们产生了“重主轻副”的思想,于是他们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时间在副科的学习上。在学生方面,虽然十分喜欢上电脑课,鉴于上述的成才观以及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主科的学习上,这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相径庭,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的。   
二、若干对策探究
1.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地位。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也促进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堂,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培养具备“两个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对地位,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2.多措并举,加块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如果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的话,那么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则是一句空话。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团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公益人士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采取财政部门拨一点,教育部门帮一点,各级学校挤一点,公益人士捐一点,全校老师凑一点,多管齐下,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一些贫困地区中小学领导配有专用笔记本电脑,这一做法值得商榷,我认为在电脑配备上应该本着学生优先、科任教师优先、电脑配备中档化的原则,让学生和老师先“富”起来,再带动领导“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4:47 | 只看该作者

3、加强培训,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水平。信息技术水平是教师信息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加强培训则是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最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培训实效,增强学习效果,培训机构将培训教程可分为理论篇和操作篇,理论篇又可细分为汉字输入法、计算机概论、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数据库、网络基础等知识块。操作篇则按理论篇的知识块顺序依次以操作性较强的范例、习题和作业成品呈现出来,老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灵活选择若干知识块参加培训,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考试则可以申请培训下一个或多个知识块,如此下去直至在规定的总时间内通过全部的知识块考核。这个总时间可以针对农村地区教师稍长一点,比如2-3年,而且考试内容不能刚打打字,排一下版,制几张表就OK了,应把考查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上来,加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所任教学科有机整合的考试力度,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4、积极探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在贫困地区步伐缓慢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事物”从心理上仍有排斥情绪。各级教研部门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学习力度,让城里的老师“走下去”,贫困地区的老师“走上来”,相互交流、学习,让贫困地区老师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掀起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学习高潮,让老师们转变观念,从心眼里喜欢、接受、学习、运用信息技术。
5、城乡共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共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紧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农村中小学,学科内或者是校内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校间教研活动难以组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安排下,进行网络教研。让信息技术教师接触到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选择和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城乡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学习,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实现了共享。
[结语]在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软硬件重重困难的现状下,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念,鼓足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当作一项工程来抓,就一定能迎来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7: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