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普遍问题深分析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它们对学科教学的整体科学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介于“微课”教师模仿学习或自查自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与反思中找寻合适的解决策略,促使主题教研的深入开展。
如在近期我校进行的以“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主题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一位老师在主题微课群里边留言说,教师评价学生“你真是会读书”,“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真不错”……这样的评价更偏向于对阅读的理解的方法和习惯,仍然没有较好地过渡到语言应用上来。如果换成“你能从它的颜色中读出美”,“你从一个数量词发现了它的可爱,真了不起!”类似这样的引导,学生便更容易领悟到观察描写的方法,也更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而在《介绍真实的自己》的教学片断中,有教师浏览后提到: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回家跟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或家长的寄寓,还有了解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什么样,因为有事前的询问,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才有头头是道的个人名字解说和自己优缺点的介绍。还有教师认为,在对自我的外貌描写方面,教师巧妙的借助镜子观察镜中的真实自己,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自己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最逼真。才有了“最有意思的就数他的鼻子了,着实像被牛蹄子踩了似的,扁扁的,赖在脸上想怎么揪都不上来”的精彩语句,不再是千人一面人物外貌的描写。在这样的普遍问题深入分析中,老师们借助微课,既可以自查自纠着解决问题,还能在不断交流中梳理自身心得,极大提升了教研水平。
3.典型问题再提炼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具代表性的学科学习方面的典型问题,它们大多小而实。针对捕捉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经过整理、筛选,再提炼形成一个主题进行微课教研。
如针对数学学科计算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典型错误:(1)45×0.74+45×0.36=45×(0.74+0.36)=45×1,(2)24×5=100,(3)425×8×425×2=425×(8+2),(4)536-536÷4=0,(5)725÷25×4=725÷100……学校收集和整理了这些习题,并提炼形成“学生计算错误成因和对策分析”的微主题教研,发布在校内部资源平台上组织大家研讨。教师们针对问题成因与对策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老师说,就(1)、(2)两小题而言,学生之所以出错是因为受到一些强信息的干扰作用导致的,因为这些强信息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学生们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外来信息时,就会受其干扰导致错误,比如第(1)小题,平常的针对性的练习在提取公因数后余下两数相加一般都是整十、整百数,受到这个强信息的影响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第(2)小题则是受到24×5=100的干扰。针对这些计算教学的问题,有老师还提出了解决策略,认为教师首先在心理上要接纳错误,出错是学生构建和完善数学认知的一个过程,其次要珍视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做了说明。经过这样的不断提炼、梳理,老师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习题教学的研究,极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