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意见
随着科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 用一般powerpoint 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 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 使资源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 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 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 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 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 刻苦钻研业务,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 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 同时, 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 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 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 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 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 特别是公开课, 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 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 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 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 结果事与愿违。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 用了反而多余, 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 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 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 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所以, 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 (1)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 切忌花、艳、乱; (2)是一定要适时适度, 切忌频繁滥用, 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 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 浓缩教学内容, 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 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 该用则用, 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 活动上有广度, 气氛上有热度, 内容上有深度, 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 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 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 前者无疑居多, 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 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 为教学注入了活力, 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 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 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 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入手, 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 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