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夸张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1: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夸张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利用夸张,构造出意象鲜明、深入浅出的诗句,在雄伟的形象、磅礴的气势中,凝聚着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体现着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他的诗歌以鲜明的形象打动读者,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李白诗歌 夸张 艺术手法
李白,这个生在中国盛唐这块沃土上的伟大诗人,就像一颗巨星从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这位被誉为“谪仙人”、“诗无敌”的敏感的天才诗人,在不断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选择了独特的表现方法,给中国文化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把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夸张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 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李白写诗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如:“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在平凡事物“宅”和“月”的前面,诗人别出心裁,分别加上“万古”和“长留”,使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瑰丽的色彩,从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为了极言蜀道之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这样的夸张之句突出了蜀道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优美,写得气韵飞动。夸张是其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一种夸张。在《北风行》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之至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又如“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到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的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望远,白浪好像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生硬造作。
从李白诗歌中不难看出,夸张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通过对筵席的夸张,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更为“嗜酒见天真”的李白在后面展示内心的苦闷抑郁而做了形象充分的铺设。“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是一个何等主观的夸张!在自称“酒中仙”的诗人面前,就没有一个配称能饮酒的人。少年李白生活豪纵,充满进取精神,饮酒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黄金百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醉”而至于“累月”,又是一个令人惊讶、让人叫绝的夸张,在这样的人面前,真正是“万户侯何足道哉” !在《江夏赠韦南陵冰》中,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和“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
二、李白诗歌的夸张,常常融合了想象与神话。
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豪放、雄奇的艺术风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1:02:11 | 只看该作者

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想象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借有形的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抒发了他遇赦途中轻松欢快的心情。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以高度的夸张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的景象。“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三千飞流,九天直落。具有如此雄浑的气魄与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诗仙李白一人。这首诗中,有三个字用得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一个“落”字点出了瀑布倾泻的磅礴的气势。通过这三个字的融会贯穿,仿佛庐山瀑布就在眼前。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
在《远别离》中,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海水直下万里深”,这一夸张将潇湘二妃的离愁别苦形象地再现。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诗人真是“驰如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生不知老与天相保的西王母溺于湘江,神游洞庭的娥皇女英盗药奔月!常居寒窗的嫦娥逢山开路与长蛇搏斗的五丁等在李白诗歌中组合意象时都显得栩栩如生、幻象纷呈。
三、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文化的反映,是盛唐气象的反映。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朝气蓬勃、胸襟开阔、豪迈旷达。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最强音。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大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之所以在盛唐取得的令人注目的成就,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正所谓“时世造英雄”。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在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写仕途艰难,面对现实茫然过、徘徊过,但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这何尝不是受到当时时代风气浸润而成长起来的诗人。不是生在盛唐社会中,没有那样的物质生活,不可能写出那样的格调,没有理解伟大诗人李白的天才,也不可能透过他的作品,使你心灵领会到繁荣昌盛的盛唐情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1:02:17 | 只看该作者

四、李白诗歌中的夸张,不给人空洞浮夸之感,其根源就在于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在品味李白诗的过程中,他笔下那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黄河、飞泻的瀑布,通过夸张,显得更加壮美动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通过这种“反向”的夸张,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描绘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 决不干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当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浓厚的感情。《蜀道难》中,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舟行之快,把作者遇赦时的喜悦尽显于字里行间。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势之骏利,尚不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出的一种激情,故雄险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五、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是以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李白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以夸张的手法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出自己跌宕起伏的感情。如《庐山谣》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的拘束,这种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是以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出剑游侠。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常有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很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在26岁时,李白开始踏上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以“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1:02:21 | 只看该作者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之天外,直插云宵,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的影子。他继承、发扬了庄周、屈原作品中那奇丽的想象和有囊括宇宙,席卷八荒之势的夸张,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豪放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诗歌中的夸张不是单纯出现的,常常融合了想象、神话、传说等,夸张作为一种修辞,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说在李白的笔下发挥到了极致。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6: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