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内容偏差,导致“学科延伸教学”
有的教师以所任学科的教学内容为研究课的教学内容,摒弃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征,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原则,即:面向学生经验的原则,面向社会生活实际的原则,面向各学科知识的原则,面向科技发展的原则。诸如学科教学“延伸”式的教学内容,没有树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教学目标,因此,其教学偏离研究性学习的轨道。
3、学生能力欠佳,导致学习“信心不足”
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用哪种方式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六、七年级大约有55%的学生回答“老师辅导”;在回答“你学习研究课有信心吗?”,有约64%的学生回答“没信心”。由此可见,学生出现“信心不足”和“情感失落”与其知识基础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关,因此,能力欠佳者,希望“老师辅导”。
另外,因为学生缺乏有关的基本知识,也很少参与有关活动,还没有形成该课程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许多学生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详见《六、七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统计表》。
4、学生认知缺失,导致学习“兴趣不大”
六年级学生从未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课程,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也不适应,因此,不知从何学起,无法建立起新的学习课程的认知框架。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研究性学习吗?”这一问题时,有大约45%的学生回答“不太喜欢”;12%的学生回答“不喜欢”。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因为没教材”,“不知怎么学”,“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和升学无关”等原因,所以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选项。
鉴于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尝试进行研究课的网络化教学,以“教学活动化”的模式,不断“网罗”研究课的网络信息,搭建研究性学习的校园网平台,让研究课“网事教无忧,无网学不胜”。
二、活动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比翼齐飞”
参考国外中小学一些学科的“活动化教学”方式,我们尝试“探究活动化”的教学模式,在知识建构的同时,探究知识再现与操作实验的同步,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1、让“活动”搭建信息互动的网络操作平台
所谓“活动化”,是以教学多元化整合为思想基础架构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努力让问题、假设、理论、检验和信息整合活动构建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它强调活动方式体现问题意识的可操作性原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授讲解,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为教学素材,以提问、假设的探究实践为前提,以学科信息化整合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纸桥”制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与之有关的信息,以有关理论支撑“纸桥”的结构原理及搭建原理。同时,请教了物理老师,结合力学基本原理,指导部分学生用计算机设计“纸桥”的二维模型草图,模拟承重设计及操作步骤。另外,对桥面的长宽等方面做出要求,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对研究对象有了“多维”的信息化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科学意识。
与此同时,利用校园网上的《探究活动》、《学生作品》等栏目,构建“信息活动”中有关“问题、假设、理论、检验”的整个“学习链条”,使探究活动的问题、内容、形式和过程,都展现在网站栏目里,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全程参与,从而进行知识的构建或再建。
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技术优势和校园网站的资源优势,我们在课题教学时,充分使用实物投影仪、大屏幕、视频资料等软硬件资源,同时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播放,音频解说相结合,教师操作,学生参与相结合。比如“风筝制作”的教学,我们把风筝制作的不同过程和方法(包括成果与失败)做成简单的课件,供学生练习时参考。在教学时,用投影播放课件,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做法是科学合理的?哪一种做法是不能成功的(做成后飞不起来)?练习后,把实验飞行的视频资料与操作练习相结合,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