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优秀获奖论文英汉两语携手共推人文素养
一、 引言
当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也随之有了大的提升。为了体现英语作为目标语的地位,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全英文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在所授内容上也尽量回避对本土文化的介绍。这不仅意味着教师有可能失去对学生进行本族文化熏陶的良好契机,同时也不能有效促进外语学习。
事实上,新课标《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通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也不难发现,就人文性而言,两门语言课程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及爱国主义精神。
二、 理论
汉语和英语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加拿大著名双语教育学者Cummins提出“双冰山理论”。浮在海平面上的是两座冰山,分别代表一个人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而在海下两座冰山的根基是共同的,代表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学术语言能力等素养。
这一理论形象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掌握母语对学习外语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语言。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思维的工具、内容的载体。没有人会单纯地对某一个语言感兴趣。人们学习任何一个语言的目的是到达获取知识、表达思想、实现人际交往等实实在在的目标。换句话说,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语言而忽略文化,那样语言的教学就会无意义、无趣。
祖国文化是文化意识及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随意忽视或刻意淡化祖国文化教学的英语课堂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与《课标》的核心理念相违背的。
三、 案例与分析
笔者曾在一堂高中英语语法—ing形式的教学课上,这样导入了课堂。 先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英文:
Looking up, I saw the bright moon.
Bowing,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请全班同学翻译成汉语。起初他们有些困惑,当我提示他们是中国一首著名唐诗时,全班异口同声地背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笔者欣喜地发现,连平时对英语兴趣平淡的几位同学,眼里都闪着光,居然也参与了进来,热情一直持续到课堂结束。
这堂课的导入无疑是成功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有效的教学应针对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才可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才可能是主动的。这堂课的导入也恰恰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所以被激发了,一方面是因为新的教学内容基于他们已有的认知;一方面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诗歌,唤醒了他们的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