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遵循新《课标》精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2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遵循新《课标》精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初级中学  罗高智
【摘要】:
      本文从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法指导与教 学模式六个不同角度扼要分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应有的教材观及学科教学观,在新旧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有助于教师理解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桥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  课堂教学 效率
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学生主动的,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简言之,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新课程作为一个平台,已经把教师推到了能力的边缘。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学 方法、教学设计、学法指导与教学模式值得反思。
一、在教材处理上,遵循《课标》精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再创造。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在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式,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教材虽然素材十分丰富,但对知识的表述比较简约,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施展的空间和余地。许多数学知识往往蕴涵在数学问题和数学活动中,不彰显,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归纳,去表述。在这个理念下,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一种工具。准确把握与遵循《标准》的精神是有效使用教材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素材,准备教学用具。
比如“月历”作为一个素材,被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所采用。为什么数学课用“月历”来创设情景?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月历中“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1”,“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大7”,四方格中对角线上两数之和相等,“九方格中,中间的数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等规律吗?如果这样理解教材,那么课堂教学就可能从根本上偏离了目标。事实上,用“月历”创设情景,其意图不只在于使学生知道上述规律(结论),而是因为这个“情境”源于生活,学生十分熟悉却从来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过它,“月历”进课堂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次,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月历”中数字的一些规律,这样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第三,通过探索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系列有序排列的数字常常具有很多规律,从而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如身份证、条形码上的数字)产生探索其规律的兴趣。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 情景,农村的学生不熟悉,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素材);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二、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而不只是知识技能目标或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27:15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在数学活动中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以及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突显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应用价值。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教材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就要充分体现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做一做,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感受空间图形的性质,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经验值得肯定,改变以往“在平面上讲空间图形的知识”的做法。如对正方体的截面会不会是六边形的认识,一定要让学 生去尝试一下,找一个正方体,可以得到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又如主视图与俯视图列数是一样的,学生没有正方体的堆积的过程,对它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又如,新课标对统计部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过分注重平均数、方差的运算的做法,而更加关注统计过程以及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再如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这一事实,就要让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通过逐渐加点来认识、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抛物线有开口的问题、有顶点的问题等。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看到,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厌学或弃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数学而又无奈地必须学习数学。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新课标的教材里,教材更具亲和力,把作为教材的数学和作为科学的数学区分开来了,在编排体系上,已经打破了纯学科的逻辑体系,而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提供阅读素材,真正使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让学生喜欢数学,实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鼓励性的,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目标。
必须指出的是,旧教材不是不要过程,而是过程大都由教师完成,但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或学习能力,同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目标可以弥补,但情感态度目标却无法弥补,那种在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间”以及漠视情感态度目标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以实现新课程理念。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视教学内容和学情,实现优化组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还是以讲解为主,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而定,要基于学生本身的学习需要。我们认为,探究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方式,但就具体的形式而言,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讲授法也要体现启发讲解。教学中要设法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要从“我怎么讲学生才明白”转变到“我怎么讲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上来。因此,教师的讲解要建立在学生学习(自学或阅读)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更不能以“问答式”的讲解取而代之,建议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即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对《代数式》内容的第一节课,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27:21 | 只看该作者

方式一:
①回忆学生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
②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含义),有关概念的说明;
③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方式二:
①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或有趣的游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接触到“代数式”;
②回忆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
③提出若干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活动了解 “代数式”的含义;
④给出代数式的含义与相关概念。
方式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代数式及如何求解有关代数式的题目;而方式二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按《课标》理念,第二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提倡的。
四、在教学设计上,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与互动,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梯度地学习,因材施教,可以说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而不只是肢体参与。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为此,要通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创设恰当的情景和有趣的、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做”中学,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经历抽象化数学化的过程,以此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达成过程性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解释、倾听、反思,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学习成果。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2)面向全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大家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作为教师,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任何课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课,而是要体现全体参与,变统一规格教育为差异教育。
五、在学法指导上,体现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接受式学习与学生模仿、对比、记忆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对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好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27:28 | 只看该作者

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可以不要主体性;“会”就必须要有主体性,因为要学生自已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悟”是最需要主体性的,因为“悟”是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推迟判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阅读、观察、猜想等手段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思考、恰当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做到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敢于暴露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问题,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 要标志。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放任自流,若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如平行线的判定是把“直线的平行问题”转化为“角的比较问题”,这就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或学生熟知的情境。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四会”:一是学会表达,把自己的观点用恰当的文字有条理地说出来;二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三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四是学会归纳,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阅读的习惯、动手的习惯,交流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规范作业的习惯,在解题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如在中考复习中,对综合题,要探 索条件加强或削弱时结论的变化,改变条件时结论的变化,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当题目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的经历,并通过恰当的途径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比如重新审题,进一步明确条件与结论,从而实现“已知——可知——未知”的过渡,只有具备了这种“应试能力”的考生才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高分,才不至于高分低能。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这种应试能力的获得,必然得益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课堂里,当教师把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它需要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是否实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根本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