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及反思
湖北省利川市长坪民族初中 吴伦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本学期刚接手的班级,班级外地学生很多,语文底子薄,学习风气差,学生学习上不肯吃苦,往往连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要求都做不好,这些都制约着课时目标的落实。
四、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五、多媒体及资源运用:
《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自制多媒体课件PPT;
背景、人物相关图书、影像资料。
六、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板书课题)
2、在预习基础上释疑:
   ①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掉的提请班级讨论。
   ② 师生一起解决班级疑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9:54 | 只看该作者

   ③ 出示课文部分生字新词,巩固基础知识。
3、概括课文内容:
    问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参考答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4、探究杨修死因,概括人物性格:
   追问一:杨修死亡的经过怎样?
   ① 学生概括,教师重点引导对“鸡肋”的含义和文中出现的相关语句作分析。
    如“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有感”什么?同下文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参考答案:对应下文杨修的话: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② 出示背景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追问二: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师生概括内容。
    如学生指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三: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够找出原文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抓住杨修这一人物的语言、行为,在课文中作好标记。)
明确:学生通过在上面的事例中杨修的表现为证,得出杨修行为确实“放旷”的结论。
    ①教师指出:“恃才放旷”===“聪明”(哪一个更好?)
    “聪明”只概括了杨修的一方面特征,原文中的“恃才放旷”四字一语道尽杨修他的性格特点——杨修不但有“才”可“恃”,而且行为举止非常“放旷”。
     ② 发现:杨修的“放旷”由生活小事逐渐卷入到宫廷斗争,由事物到人特别是继承人的(政治)敏感问题,牵涉得越来越紧密。
    ③ 学生寻找文中依据并理解朗读。
    学生朗读描写曹操心理反应的句子,理解曹操的性格。
    ④ 师生概括杨修、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古来第一奸雄)
    ⑤ 深入探究杨修的死因
     适时出示提示材料: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杨修之死究竟是因“恃才放旷”还是因“曹操”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呢?
     ⑥各抒己见,阐述看法,允许有自己的看法。
     明确: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9:59 | 只看该作者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三国志》的看法)
    在学生阐述第三种看法时,为促进学生理解,可适时出示材料:“《三国志•魏书》: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5、说启示、写看法:
你太有才了”成为时下夸奖人的常用语,但杨修却因“才”而亡,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点拨:性格决定命运!拥有健全人格 ;不恃才傲物;要审时度势┅┅
6、课时总结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究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7、布置作业:
    1.课外精读《三国演义》第72回,通读全书。
    2.自由创作:探究杨修的死因。300字左右。
8、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表面原因               
                杨修  恃才放旷 ≠聪明  
              曹操  奸诈多疑           真正死因 ?
              卷入夺嫡之争             根本原因

七、教学评价及反思:
1、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堂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50:05 | 只看该作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看法”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3、教学不足: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