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20:4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夷越  胄  殆  沔  诣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屯、器、谓……曰”等词句的解释。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由是、诣、猖獗”等词语的解释。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末尾,注意“已来、众寡、非临……,抑亦”等词句的解释。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曰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古义: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 凡三往
今义:平凡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古义: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古义: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3.词性活用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提问:课后练习三。
讨论并归纳: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对诸葛亮生平的介绍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相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预习下一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20:41:53 | 只看该作者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
2、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3、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4、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
2、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3、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隆中对》这篇文章选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人物传记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我们首先谈谈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
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只能依附他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地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的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二分天下的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是英雄,但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的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的核心规定了在内政方面应怎样?在外交方面应怎样?在进军路线上应怎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在内政方面应“内修政理”;
外交上应“外结好孙权”;
将来进军路线是:出秦川,向宛、洛。
这些战略方针非常难得呀,但方针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前提,先建立自己的根据地,那就是先找个家呀,诸葛亮认为这个家应该安在荆州和益州。
诸葛亮这个英明的决策不是随心所欲的异想天开,而是在准确的分析天下形势的情况下做出的,他先分析了四个割据势力:
北方的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不可与争锋”
江左的孙权:地理优势:“国险”
            内部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
            结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的刘表:军事优势: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弱点:其主不能守
益州的刘彰:经济优势:天然的粮仓
            地理优势: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险要。
            弱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还分析了刘备:政治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除此之外,刘备一无所有。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北方、东方、荆州、益州都是成就霸业的地方,可是刘备夺取北方行吗?好像不行,是不是可以发扬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呢?好像那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醒的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避其锋芒,击其弱处,先取荆州后取川。
隆中对时,诸葛亮才26岁,却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对未来做出了天才般的预见。后来,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充分地印证了诸葛亮的英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隆中对策后来被定为蜀汉的国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
四、很遗憾,后来荆州失手了。镇守荆州的是关羽,他恃才傲物,致使吴蜀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又贸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北击曹操,孙权手下大将吕蒙乘机袭取荆州,荆州失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是个易攻难守的战略要地,夺取较易,而守住比较难。
同学们觉得应派什么样的人物去守荆州呢?当时蜀汉有三个很著名的人物:关羽、张飞、赵云,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关羽易骄傲,张飞易急躁,赵云很谨慎,关羽和张飞属于进攻型的人才,而赵云属于防守型的人才,应派赵云去较好。
五、更大的遗憾是:荆州失守后,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击曹操失败,由于连年征战蜀汉民不聊生,又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蜀汉出现了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的局面,有一句蜀地的俗语反映了这种情况:“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算什么人,三国时连五等将军也算不上。再后来,蜀汉灭亡了。
根据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就是当时蜀汉的当权者,应怎样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呢?怎样才能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呢?同桌间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明确:下面让我们听一下毛泽东对《隆中对》的一个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于这个问题有益的启示。
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认真听,看能否听得懂。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蜀汉灭亡的源头开始于隆中对时诸葛亮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即北击曹操,一出秦川,一出宛、洛。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很不发达,使两支队伍配合作战是不太可能的,又由于蜀汉本来就很弱小,却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的大忌,怎么能不败呢?
由此我们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出了问题,看来只有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问题。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外结好孙权”可能长久吗?
同桌间讨论一下,学生回答。
明确:荆州,战略要地,曹操看着,孙权想着,刘备占据着。然后对孙权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很难实现,鱼和熊掌怎能兼得呢?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普通士兵犯点错也要管,他太累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这种作风又抑制了人才涌现。
也许同学们从刚才老师的分析中知道怎样才能把蜀汉建设好。但历史毕竟不能再现,可是历史的经验事值得注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同学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
六、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一下这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明确: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这篇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找找?
学生回答。
明确:自比管仲,乐毅,正面描写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侧面描写
七、叙事简洁,详略得当:
例如:“凡三往,乃见”,仅五字,交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叙述这个故事却用了将近两万个字,这个地方之所以简洁主要是因为他与表现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关系不大,而与此有关的第四段却写得很详细,文章在叙事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八、简笔勾勒人物:
例如:“关羽、张飞不悦”,展现了两个人的嫉妒心理。
总结:今天陈寿的《隆中对》我们就学习完了,但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完的,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上,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它将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20:42:30 | 只看该作者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 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推荐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第三、四两段:鱼儿问计,放“水”对策。这两段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崇高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诸葛亮的回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以十年的潜心修为,解刘备的长期困惑。
以写法而言,这一部分又为正面展现。
最后两段,用刘备的称善和形象比喻,再一次侧面烘托诸葛亮英明睿智的形象。
通过以上串讲和粗略分析,板书本文的思路结构:
①蓄水静待(正)
②荐水替用(侧)
③问水求计
④放水对策
⑤称善情好
⑥鱼水相得
四、精研。把第四段作为精读详解的对象。为了获得直观效果,让学生提供从网上查得的东汉末年各地豪强的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图,前者照应诸葛亮指定蓝图方略时的天下形势,后者印证诸葛亮终生为之奋斗而形成的实际局面。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将文字读顺,大意读懂;再师生合作探究;诸葛亮隆中潜卧十年,精心为刘皇叔度身打造的战略蓝图是什么?对于天下形势,诸葛亮是如何依次进行分析的?刘备的优势及其一统天下的策略方针是怎样的?在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大体的共识,板书如下:曹操人谋转强,百万之众挟天子,不可争锋;孙权贤能为用,国险民富江东三世,为援不图
荆州 其主不守 用武之国 环境优越
益州 璋弱鲁北 人思明君 高祖成业
优势:帝室 信义
策略:西和南抚 外结内修
蓝图: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
严密的推理分析,具有谨严的逻辑结构。诸葛亮身居茅庐,何以能够如此明察天下呢?引导学生就文章和诸葛亮自身的修养寻找答案。第一段中透露有二:一是高远的志向;二是高朋相交。就修为说,诸葛亮《诫子书》有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十年隐居,一朝出山,浓墨重彩写春秋,诸葛亮在躬耕垄亩、立志远图之初,实在比我们同学大不了几岁。此中启迪在哪?当要提及。
五、背诵。师生同背,重申开读时的要求。
第三步 影视放映
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关诸葛亮出山的内容于课堂上放映,要求学生将直观形象和根据文字所想象的形象两相比较,看看何处是严格依据史实,哪些地方有较大的艺术加工。
第四步 基础检验
1.注音:垄 诣 胄 沔 箪
2.解释几组多义词:
为 ①好为《梁父吟》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者 ④贤能为之用
谓 ①谓为信然 ②谓先主曰
已 ①自董卓已来 ②已拥百万之众 ③志犹未已
将 ①则命一上将 ②将荆州之军 ③计将安出
3.整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
第五步 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五首(副)以上。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
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3.与家人交流对诸葛亮的看法,尤其注意倾听父母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