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设情景,倾听自然,放飞想象》习作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标能力:
1、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指导名称
创设情景,初步学习用象声词来描写句子
学习单元
第一单元
设计者
武穴市师范附小 桂春燕
合作研究者
陈亚平 陈华珍
本包括的课文名称
《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
主要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
 2、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会有意识地学习运用象声词描写句子。
《课程标准及》“内容标准”中与本单元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本组一系列优美文章的?,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观察的美妙,并在习作指导中逐渐教学生学习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得有条理、通顺。
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能力

 1、学习用象声词描写句子。
 2、按一的顺序进行描写。
学生已经掌握的(与期待掌握关键能力相关)的知识水平
 通过系列训练,学生初步运用象声词练习写话,并体会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学生学习时的难点
如何按近姨定的顺序正确地使用象声词把话写清楚。
写作的初步构思
以老师的下水作文:《雷雨》为例,为阅读版本创设倾听自然的情景,提供学生一些象声词,并学习运用象声词让句子生动具体。
发生于情境并指向关键
1、文章暴雨的写作顺序怎样?(理解内容)
2、找出文中含象声词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运用象声词也来说一说写一写一段话。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的表述
目标分类层次
最低/完美标准
理解文章写作顺序
学会掌握
最低标准
使用象声词说话
应 用
最低标准
语句质量
应 用
完美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2、引导有意识地观察、运用象声词,使句子生动具体。

暴  雨
夏日的中午,连空气也发烫,柏油路晒得软绵绵的,一脚踩出一个浅浅的脚印。刚才还是烈日炎炎,一转眼天气骤然暗下来,满天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黑沉沉地压下来,大地变得漆黑一团,狂风“哗哗”地呼啸着,刮得大树的树叶“飒飒”作响,树上的知子连忙停业止了它的歌声,闪电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气,他发怒了,用交亮的宝剑挑破了黑幕布。“轰隆隆”,雷公公似乎也看不惯这闷人的天气,他发怒了,用震耳欲聋的吼声震倒了黑云山。
不一会儿,“哒、哒、哒”豆大的雨点迅速地落下来了。狂风卷着雨丝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打得玻璃“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磅礴的大雨像开了闸门似的,倾泻下来,雨急似箭,落在地面上射起了无数箭头。大树、小树在风雨中发狂地舞动着,喊着,仿佛 欢迎暴雨的来临。而此时的天地似乎在千万条小瀑布的连接下,变得天连地,地连天的浑然一体了。
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鸟云散了。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光透过的云隙直射下来,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灿灿的外衣,东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条拱形的七色彩虹,仿佛 童话里的天桥。小鸟们又“叽叽喳喳”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了。
问题:
1、文章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文章使用了哪些象声词,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3、运用象声词描写“放炮、炒菜、野外游玩、江面繁忙或放学后的情景”。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描写要求(200-300字)
标准答案:
1、文章按雨来前、雨时、雨后的顺序记叙。
2、狂风“哗哗”地呼啸着,刮得大树的树叶“飒飒”作响。“轰隆隆”雷公公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气。“哒、哒、哒”豆大的雨点急速地落下来。狂风卷着雨丝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上抽打得玻璃“叭、叭”直响。
3:a、“呜、呜”江面上一只只轮船驶过,“哒、哒、哒”机帆船拖着沉重货物在江面上艰难地爬行。b、“吱”火花冲上了天空。“叭、叭”在空中绽放开了无数黄色的焰火,慢慢坠落下来,多像银蛇在舞蹈。
评价指标和标准

最 低 标 准
完美标准
评价指标
文本理解准确
答案有意义
表达正确
语言质量
Q1
答案正确/1

表达流利准确/1

Q2
答案正确/2
准确找到文中的句子/1


Q3
找到三个以上的运用象声词的句子,并至少写两个会有象声词的句子/2






表达通顺,、准确使用象声词/1
形象生动/1
总 分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2: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