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新审视新课程下的造句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道特色小吃

──重新审视新课程下的造句教学

周巷镇中心小学 吴红利



  【提出问题】



  这世上很多事,一旦流于形式,本来很有意义的事也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了,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成为一种累赘,成了人人厌烦的东西。造句也如此。



  造句是写话的一种初步、简单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常见、高效、快捷的训练手段。但是,目前学生所造的句子中,出现了明显的失真现象。如:



  1.不但……而且……小明不但学习好,而且体育好。



  2.虽然……但是……虽然小明语文考了100分,但是他也不骄傲。



  只要是造句,学生脱口而出的就是这些司空见惯的句子。平时如此,考试也如此,看句子,没错,可其作用呢?基本没有。天长日久,学生也就不把造句当回事,打心里就起了应付的态度,十个字能造成句子,绝不写二十个字;有自己熟悉的句子,绝不创作一个新的。一、二年级的学生造这样的句子,五、六年级的学生也造这样的句子。纵观语文教学中的造句,几十年了,在语文教学中半死不活地生存着,既没有消亡,也没有发扬光大,至今仍在苟延残喘着,其功能也就日渐势微。



  近年来,又有一些专家提出造句不作为考试目标,在考试中已经很难见到了,加上《语文课程标准》中几乎没有出现“造句”这两个字眼,对造句的论述也少之又少,于是,大家都认为造句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已经颓废了,可以消亡了。笔者认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其实,造句是提高小学生习作练习的重要手段,更是小学生学习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良好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造句是和说话、交际、行为、习作联系在一起的。从母语教育的规律来看,造句也应该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提倡多读多说多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语文学习就是要掌握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假如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话,造句练习的主要目的理所当然地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并非仅仅是为了“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为了交际的需要,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这是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更多地是从造句是不是符合语法与逻辑规则出发的。由此可见,造句,在新课程下它的理念发生变化,而相应的造句训练显得尤其重要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导,被誉为浙江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余潇枫教授在一次“人文论坛”中就指出“孩子学语文,一天造三句”。可见造句的重要性。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有义务让造句在泥泞中爬起来,快乐成长。如果说,语文学习包罗万象,就像一席营养丰盛的大宴,那么造句教学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小吃。



  【现象分析】



  造句如此重要,但却出现上述失真现象和错误认识,笔者究其根源,现结症如下:



  一、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这颗毒瘤的影响,教师们、学生们在遇到造句这种练习的时候,往往只注重造句的正确性,而忽视了造句的本质──为学生表情达意的自我需要。不少学生没有真正重视过造句,认为只要造对了,得到分数了就行。所以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造出的句子还是呈现出简单化的问题,成为一种拿分数的技能。这是应试机制扭曲了原本非常自然的交际过程中的造句。



  二、营养不良症



  学生的造句缺乏创新,精神空虚。只管吃饱,不管吃好,为了在考试时造起句来既省时又保险,力求简单化,只有主干,没有枝叶。造出来的句子内容基本虚构,甚至虚假,很少涉及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个性。就像平庸的厨子做出的菜见之无色,食之无味,营养流失。食客吃菜,读者看书都是为了获得营养(只不过前者是物质的而后者是精神的),没有独到的见解也没有动人的感情的句子犹如没有营养的蔬菜,必会遭到抛弃。



  三、好吃懒做症



  学生惯于“拿来主义”,喜好“生吞活剥”,造句“抄”的多,“造”的少。以第九册28课《毛主席在花山》课堂作业本第二题,用“夜以继日”造句为例,课文中的例句是:“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不少同学把这课文中的例句当成了自己的造句的模子,只是简简单单地把“毛主席”换了个名,有换成周总理的,倒还合理,也有换成邓小平、胡锦涛的,读起来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抄课文句子。因为课文中的句子是最正确的,又最省事,不爱动脑筋,一个字“懒”。



  【解决策略】



  一、提供新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引导学生通过造句,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充实自己的心灵体验。



  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造句练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然而,在造句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重复使用现成的材料,导致造出来的句子没有新意。因此,我们必须堵住这一“捷径”,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家的大事,巧妙地借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学生感觉轻而易举,而且印象深远。



  笔者在引导学生用“千方百计”造句时,力求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发现班级的许多男生都迷上了溜溜球,于是在引导学生造句时,我就故意问:最近你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顺势,我又启发学生:心爱的玩具,你是怎样得到的呢?难道你爸爸妈妈很慷慨地就给你买了吗?一语道破玄关,学生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都道出了自己为买溜溜球的坎坷经历,纷纷站起来想一吐为快。这是其中一个学生的造句:一天,我和爸爸到奶奶家去玩,在路上我看见小摊上有我很想要的溜溜球,我千方百计缠着爸爸让他给我买,好不容易爸爸开口了:“别再缠了,我忘记带钱了!”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能造句。又如用“心急如焚”造句时,学生一时没有题材,教师要善于“抛砖引玉”,要“出口能造句”。上午试卷还在,下午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真让人心急如焚。到了校门口才发现校徽没带,回去拿又来不及,真让人心急如焚。在老师的例句示范下,学生茅塞顿开。



  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造句,让造句教学流光溢彩,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丰富的佐料,打造色香味俱全



  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或捕捉造句的情境,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只有愿写、乐写,才是取得造句成功的根本。以语言描述情境,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小表演模拟情境,这些都是学生在创作句子时的丰富的佐料。有了丰富的佐料,学生烹饪的句子才会生动、形象,才能达到色香味俱全。



  1.以语言描述情境。



  句子写不具体,是学生造句中常犯的毛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引导学生参照例句,广开思路,添枝加叶,把句子写具体。如在用“不是,就是”造句时,很多学生都这样造:“这支笔不是丁丁的,就是冬冬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这样指导:如果你把理由也加进去那就更好了。又如,热泪盈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教师可追问:他是谁?为什么热泪盈眶?



  2.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自豪”一词造句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自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自豪”指的是什么?(自豪的样子)然后我问学生:“自豪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自豪地走、看、说,……)最后播放一段中国申奥成功的录像,要求学生将看到的情形描述一番,用上“自豪”一词。由于学生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又感知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发言十分热烈,造的句子也形式多样。



  3.表演模拟情境。



  “大概”这个词比较抽象,学生造句时要想写具体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我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表演“迟到”和“生病”的情境,然后请同学们选择其一进行具体描写,并试着用上“大概”一词,大部分学生写出了语句通顺的一段话。有位学生写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讲,突然,教室的门被推开了,王嗣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报──告!”,他平时一贯按时到校,今天怎么迟到了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汽车在半路出了故障吧!另一位学生写到:王嗣栋同学平时活泼好动,今天却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老师想:“大概他生病了吧!”于是走过去用手一摸他的额头,“哎呀!好烫!”就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指导,积极创设相关情境,提供出词语能够表达的丰富的佐料,就完全可以为学生的造句开辟出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广阔天地!



  三、敢于标新立异烹饪特色风味



  人云亦云,啃别人吃剩的馍,永远是没有出息的。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给造句教学把一下脉,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自身对造句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过程中,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操纵的“学习木偶”。



  因此指导学生造句,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从多角度思考,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在造句训练中应指导学生尽可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以便使他们造出来的句子更准确、鲜明、生动。例如运用“宁静”造句,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情景,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造句:①海底简直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比喻)。②班主任大发雷霆了,同学们气都不敢喘一声,教室里显出死一般的宁静(夸张)。③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冲破了她甜蜜的梦,冲破了她平静的生活,扰乱了她宁静的心境(排比)。④这次考试,他的成绩退步了,心情怎能宁静(反问)?



  我们相信,当造句不再是机械重复,而需动脑筋,出新意时,学生所造的句子必能让人耳目一新。



  四、讲究品味,方能百尝不厌



  不少教师在批改造句作业的时候,比较重视句子的正确与否,评价基本上以“√”或“×”来终结。我的观点是:学生煞费苦心造出的句子,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读,慎重地评。那么怎样评判造句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标准有两条。第一:对(要求正确、通顺。)第二:好(要求有丰富内容—有具体情景—有动人情感—有生活哲理。)显然,要达到第一条质量要求,教师基本上都能做到,然而这样造句就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真正意义在于是否达到第二条标准,因为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造句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具体的情境、饱满的情感,能反映内心情感、能领悟生活哲理。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通过造句提高学生对词语应用水平的目的。



  如,用“坚持”造句:



  甲生:人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



  乙生:在800米长跑还剩下只有一圈时,喉咙越来越干渴,两只腿像灌了铅似的,我多想停下来,可是一想到“坚持就是胜利”,我就又鼓足了勇气,向终点冲刺。



  显然,甲生造句如同清汤素面,食之索然无味;乙生则是红烧牛肉面,闻之已食欲大增。如果教师批阅同样以红钩对待,就有失公平。所以造句也要打破常规,像作文一样来个以质评分。我在批改造句时,就以“☆、△”等标记,将句子分“成好、较好、正确、不正确”四个等级。这种做法迎合了小学生心理特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只有善于评价,品出各种滋味,才能点燃学生萌生的点点创作星火。星火虽小,但倍加呵护,终将有一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创作欲望如同熊熊烈火之旺时,学生造句也就百尝不厌了。一句话,没有优秀的美食家,何有优秀的烹饪师?



  世上有许多事都隔行不隔理,造句与做菜便是如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4: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