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提升高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农村高中学校,学生家庭环境构成中,绝大部分为农村家庭。很多农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到外打拼,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留守儿童家庭关爱缺失、价值观引导缺位等问题,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应试教育” 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校现阶段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教学陈旧单一,严重阻碍了学校新课改的行进步伐,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堪忧,教育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由此我们设想利用本县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本地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研究来拓展教学空间,加强学生对本地历史的学习,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本土意识和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健康、向上的高素质公民队伍。
(三) 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年代久远,学生没有切身感受,缺乏亲身体验,感到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热情,容易产生烦厌情绪。加之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故文理分科前的高中历史课在目前的教学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多数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是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和事,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查表明,学生对家乡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但对乡土历史的认识了解相当匮乏。利用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成为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地各类历史考试命题中,将乡土史资源纳入考试范围的情景也有增加。因此我们尝试把乡土历史资源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重视并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四) 深入开展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探究式学习,因此我们设想利用本地丰富的乡土历史来作为我校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近年来,我校有很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了本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宋代石刻、明代古城垣遗存、清代白塔、唐代县城遗址,宋代安溪县城遗址,榕山城遗址,安乐山城遗址,城郊隋代刘珍修道“成仙”的云台寺,县西建于唐宋之际的川南古刹法王寺,城南流杯池的明代石刻,宋元战争时期的南宋神臂城遗址,“太平军过县始末崖刻”等古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推动了学校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对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把乡土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和应用,有着显著的知识性、教育性和独特性。既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丰富与实践探索之意义,又有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现实意义;既能丰富知识学习,有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又有本地、本校特色,有利于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三、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主要措施
本研究的重点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将乡土历史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历史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有机地整合教学,形成课程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