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件内容制作空泛,缺少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要制作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优化教学作用的课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度解读,挖掘文本的意义场,起到画龙点睛,深化题旨的作用。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斑羚飞渡》时,设计了三张这样内容的课件。第一张:“让我们走进斑羚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它们的内心活动吧。①假如你是斑羚中的一员,你会在伤心崖上想些什么呢?你会对猎人说些什么?如果还有时间的话。②假如你就是猎人,你会怎么看待那些斑羚呢?”第二张:“所有动物都有他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金•沃尔哈特。”第三张:“人与自然应如何和谐相处?我应如何去做?”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也曾产生运用这几张课件的想法,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引导学生分析老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从容地走向死亡”的精神时,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幅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画面——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之时,全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进行抵抗的画面。假如此时,执教者再去牵强引导上述课件内容,那岂不成了生搬硬套了吗?而如果此时有一张抗日救亡的课件,执教者顺势引导,就会达到有效拓展、深化题旨、陶冶情操的效果。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资料,不能按需适时调整
教师在备课时,总是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想的学情去准备多媒体资料。当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资料实际运用于课堂时,往往会因为课堂上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干扰,需适时调整出示的次序,甚至是改变出示的内容。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教师在讲解中对文章内容新的理解、多媒体资料本身的缺陷等因素对预设课堂教学的影响。如笔者在执教《黄河颂》时,课前准备了配乐诗朗诵录音,以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掌握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播放录音时,学生的注意力只在享受音乐,而不在朗读的停顿、轻重、感情等方面。鉴于此,在教学另外一个班级时,笔者改用不配乐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放音乐朗读等三个环节。不配乐教师范读让学生静心感受诗歌的停顿、轻重、感情;学生试读初步尝试朗读,体验诗歌的停顿、轻重、感情;放音乐朗读创设情境,促进文本和学生情感发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一)凸显语文课本质的原则
徐小兰说:“如果说语言文字和紧随而行并由此升华的文学艺术是用来照亮我们生命和精神的火把,那么,语文老师则是为我们高擎这火把的前行者和领路人。”换言之,语文老师就应该“高擎”语言文字的“火把”,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中得到文学艺术熏陶,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照亮学生的“生命”和“精神”。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也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本质。韩军先生在关于《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与艺术》的学术报告会上也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张国生老师曾说过,如果让多媒体技术充斥了语文课堂,语文课没有了或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就成了图片课、音乐课、电影电视课。文本是“主”,多媒体资料是“宾”。不能喧宾夺主,主宾倒置。
如笔者在执教《安塞腰鼓》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