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阅读链接”架构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2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阅读链接”架构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摘要:阅读链接是文本的外延,是文本与生活联系的纽带。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巧妙运用阅读链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意在树立阅读链接的意识,构建广阔的阅读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资源;阅读链接;阅读空间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许多老师非常重视教材中课文的学习与指导,而忽略了教材中一些固有的课程资源,如部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阅读链接”就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倘若在教学实践中能巧妙地利用好这一资源,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阅读链接”就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原点,链接到与之相关联的文学作品。编者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纵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在部分课文后编排了“阅读链接”,共19个,其中有诗歌,有散文,有故事,有回忆录等,这些材料文质兼美,凝达精炼,都是以课文为中心,是课文的延伸或拓展,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链接。
那么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充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用“阅读链接”开启学生热爱阅读的门窗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即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量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呢?这时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阅读链接”就是一种很好的引领,通过材料的补充,激发孩子们广泛阅读的兴趣,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热爱阅读的门窗。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课后安排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两个片段,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初识鲁迅”。在课堂上,学习交流中孩子们已经了解鲁迅先生是个豁达乐观,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阅读了链接中的两个片段,并谈谈感受。更多的学生通过这两个片段明白了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那就是先生的人格魅力。继而我就引导孩子们如果想了解更加全面的鲁迅先生那就在他的作品中去找寻答案吧。于是课后各学习小组纷纷收集阅读先生的散文,小说等,班级掀起了“读鲁迅”的热潮。在单元总结课上,孩子们各抒己见,有人读了《阿长与山海经》,有人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人读了《故乡》,还有人读了《风筝》等,有的学生还阅读了名家笔下的鲁迅等相关的作品,汇报课后鲁迅先生作为大文豪、民族魂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日渐丰满高大起来。
二、用“阅读链接”架构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21:03 | 只看该作者

叶圣陶先生说过:“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书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读书不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阅读链接”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架起了一座联系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后链接的是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小诗用清丽婉约的语言用托物寓情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在课后我让孩子们去读这首诗,在开始诵读中孩子们可能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当时诗人的情感,于是我补充了一些冰心的资料及当时的写作背景,再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诗的意境就出来了,孩子们谈到了自己的母亲,谈到了远离妈妈时对妈妈的思念,谈到的妈妈的辛苦,谈到了对妈妈的理解,还有的孩子谈到了其他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好多同学因为这首小诗喜欢上了冰心,喜欢上了冰心的语言,课外阅读了冰心的《寄小读者》《繁星  春水》等,还有的学生阅读了表达母爱的文章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文章。一篇课文加一个链接沟通了情感,联系了生活。
总之,“阅读链接”使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链接引领孩子们走向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用“阅读链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动人心者莫乎于情”,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识。当我讲《白杨》一课时,孩子们透过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了作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时,我适时链接了文后了小诗《帐篷》,通过阅读孩子们更真切近距离的体会到拓荒者、建设者们的无私与伟大。在最后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把他们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倾注其中,深情并茂,把整个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而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把“阅读链接”放在了前面,课始我先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诵了链接中的儿童诗《你别问这是问什么》,由于是同龄人写的诗歌,小诗表现了孩子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与关怀,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我因势利导,导入新课显得水到渠成,课堂的情感基调也在课始就铺垫好了,体现了双赢。
四、用“阅读链接”铺设学生学习写作的通道
阅读教学要重得“言”、得“法”、得“能”,追求“言意兼得”的境界。如果一节课老在内容上下功夫,只着眼于语文的形式,那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巧妙应用“阅读链接”,就会让学生得“言”,从而获得习作的启示。
《北京的春节》课后安排了两位名家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片段,并且在课后习题中明确指出“下面‘阅读链接’是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老舍先生描写的除夕那一段与这两个片段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孩子们发现同样是写春节,老舍先生从老北京除夕的大场面来写的,突出的是整个老北京除夕的习俗和热闹场面,而斯妤则通过一个家庭除夕的繁忙来体现整体的,梁实秋则表达了自己对过年的另一番感受。于是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一样的主题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最为关键的是要从自己的视角,多角度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同样《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后链接了《威尼斯之夜》,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要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写《校园的清晨》就用在此习得的方法,果然交上来的习作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结束语
当然广义的阅读链接不止这些,文后的链接只是给我们叫是一种意识、一种指引、一种启示。在教学中我们要有阅读链接的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孩子们提供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创造大的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