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你常摸摸学生的后脑勺吗?
小马坐在第四组的中间,可能是今天有点兴奋,上课时总是动来动去,一会儿和同桌的小女孩在说些什么,俩人吃吃地一阵笑,一会儿又和后面的同学在说话,闹得后面的两位同学不停地应和他,伸长了脖子。我明白,小家伙肯定遇到什么开心事情了,或者有一件什么事情非表达不可。
人是要交流和倾诉的。不管大人孩子都是如此。遇到能激起起兴致的,或者遇到难过的事情,总想要找人倾诉一番。这很正常。关键是小马选择交流的时间不对。他不该选择在上课时间,更不该因此而影响到同学的学习……
起初,我盯了他一下,他也感觉到了,似乎有所收敛。可没一会儿,他又开始了……我有些不满,便直接提醒:“其他几个组同学表现都挺好的,我很高兴,可有个别同学一直在说话……”说着,又用眼睛看着他。这种不点名的批评,效果似乎也不好。因为,我转过头来看到他还在说话,只不过声音低了些……
于是,就在大家自由背课文的空挡,我很自然地在同学们中间来回走着,走到小马座位时,看了看他,并伸手在他的后脑勺抚摸着……或许以前没有经受过这种“礼遇”吧,他很惊讶地看着我。我看着他轻声说:“上课时可以不说话吗?”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话竟让他羞愧不已,小脸一下子就红了。随即,他冲我认真点了点头。
后来,在上课时,他一只表现得很好,还主动发了言,前后桌的同学也表现得很认真。
课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前两次没有效果,而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却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呢?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先前的用“盯眼提醒”和“话语提醒”,都似乎是间接的,相隔的距离也比较远,其强度自然没有直接接触效果明显。其次,“眼盯”也好“提醒”也罢,对学生来说,都是批评的表现,不少学生对待批评的态度就是反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而抵触的表现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有,就是这些“招数”学生已经司空见惯了。可以说,他们还没上学,父母早就已经用这些方法来“对付”他们了,其敏感度早已经不强了,因而也就产生了“耐药”心理。变钝的刀子,哪里还有什么威慑力呢?
而为什么随意地摸摸后脑勺,就有效呢?除了比较新鲜外,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老师是在爱抚之下,真诚地批评我的,我没有理由不接受。看起来是爱抚的动作,其实在打开孩子心扉之举,是“推门”的动作,其效果当然比较好。
人,除了腹内空空时会产生饥饿感,皮肤也有饥饿感的。一旦填满肚子,人就会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自己的胃,还有自己的心理。心理的满足,才是最大的满足。专家介绍说人的皮肤也会产生饥饿感需要“抚摸”来满足。
先前,在医院里,孩子出生以后母、婴是分离的,母亲回到病房,婴儿由医院护士护理;后来,进行改进,孩子出生以后直接由母亲护理,据说就是能让孩子在离开母体以后仍然能听到母亲心跳,还能得到母亲的爱抚。经常抚摸孩子,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上好课,同时别忘记对那些顽皮的孩子时常给予一些爱的抚摸,包括摸后脑勺。这样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当然也十分很有好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