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获奖论文语文课堂小组教学的反思与探究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存在不少的误区:轻文本知识,盲目追求多活动;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空热闹;学生参与不均衡;讨论问题无价值;课堂评价单一,缺乏激情。要把课堂真正搞活,取得实效,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反思。我们认为,应做到: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合理设问,适时调控;评价多样,激励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模式,我们要努力使课堂取得实效。
关键词:小组教学 误区 方法探索
“小组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试行了一个学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每一节课都显得如此热闹非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许多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研究之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存在着与想象中有很大差距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 小组教学的几个误区
一是语文课轻“语”重“活动”现象。老师们不恰当的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将重心集中于课堂活动。使语文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过于追求所谓的合作,走向了极端。加之教材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将知识性内容做了弱化处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难点地方都不太懂,就匆忙的做了许多引申和发展,只把目光放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上,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二是学生的合作浮于表面。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而有的学生看起来是在进行小组讨论,但是实际上可能在说些与课堂无关的感兴趣的话语。由于他对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开始讨论,又讨论到哪里?即便是在讨论,讨论的内容也相当肤浅,这样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最终还是导致会的自然是一些优等生,不会的还是落队。
三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因为他们知道的知识较多,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内向或者知道的知识很少,却习惯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小组活动形式就失去了兴趣。
四是选择问题的随意性。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 |